沉浸式文旅 | 微短剧+旅游市场双向奔赴,一部剧“带火”一座城
数据显示到2023年11月,国内共有4000+微短剧备案,国内短剧日均流水高达8000万;2023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同比上升267.65%,预计2027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超1000亿元。在当前文旅融合大背景下,作为当前最为活跃文艺形式之一的微短剧,与最为火爆的旅游市场的深度融合,既给予了微短剧更多的创作机遇和空间,也为火热的文化旅游市场添上一把柴,无疑,“微短剧+”赋予了行业无限的可能,更是微短剧与旅游的一次双向奔赴。
— 一部影视作品“带火”一座城 —
— 一 亮点分析
从“影视+文旅”到文旅微短剧— 一
融合性
文旅微短剧作为一种创新的艺术形式,巧妙地将文化、旅游与戏剧艺术无缝衔接,实现了跨领域的深度融合。它不仅是一部承载故事的短剧,更是一个展示地域风情和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载体。通过影视创作手法,将丰富多元的文化元素、引人入胜的旅游景观以及跌宕起伏的剧情叙事三者紧密交织在一起,构建出一个立体生动、富有情感共鸣的内容空间。
地域性
文旅微短剧独具匠心地选取各类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作为故事背景,深度挖掘并展现各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底蕴、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无论是地方方言的融入,还是传统服饰、民俗活动的再现,甚至是当地特色的美食美景,都在剧中得到细腻而生动的呈现。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般体验到异域风情的魅力,从而对旅游目的地产生深厚的兴趣和向往。
故事性
以《去有风的地方》为例,该剧通过讲述主人公许红豆和谢之遥的生活变迁与心灵治愈之旅,成功地借助故事的力量展现了云南大理的独特魅力。观众跟随剧中人物的脚步,不仅可以领略到“有风小院”的宁静之美,更能深入感知到大理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淳朴的人文风情。每一集的剧情都如同一次心灵旅行,让每一位观剧者仿佛能够跨越屏幕,亲自感受那份从生活低谷回归常态的心灵疗愈过程。
娱乐性
文旅微短剧在凸显文化旅游价值的同时,也高度重视满足观众对于观赏性和娱乐性的需求。它们精心编织的故事情节、制作精良的画面质感以及恰到好处的幽默元素等,共同为观众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视听享受。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得观众在欣赏精彩剧情、了解地域文化的同时,也能获得一种沉浸式的休闲娱乐体验,进一步提升了文化旅游宣传推广的效果和影响力。
在快节奏发展的时代,“微短剧+文旅”这一模式将是传统“影视+文旅”模式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创新轻量级实践。相较于长剧集,《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事实: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迅速攀升至373.9亿元人民币。较上一年度实现了高达267.65%的惊人增长。这种爆发式的增长不仅反映了微短剧内容创作市场的繁荣,更体现了其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介,在联动文旅资源、带动地方经济、推广地域文化等方面展现出的强大能量与潜力。微短剧凭借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和快速传播的优势,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年轻用户关注,并引导他们将观看兴趣转化为对取景地的实地探访和体验,从而为文化旅游目的地创造了新的流量入口和营销契机。
无论是通过影视剧宣传传统文化,还是通过影视作品呈现城市面貌,影视IP都如新鲜的血液,能够给城市品牌塑造带来新的生命力。要想通过影视作品讲好城市故事,就要把情融入景,把史刻入景,把文化载入景,让内容和文化实现双向奔赴。借力影视IP可以为游客提供城市文旅更加故事化、沉浸式的娱乐体验,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影视作品意境氛围之中,增强游客的参与感、交互感与体验感,也为城市文旅营造富于叙事性、交互性、体验感的新场景、新消费、新业态。
在短视频充分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当下,微短剧构成了短视频的一种形态,也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此意义上,积极引导我国微短剧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中国经验的外溢效应,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文旅融合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都有着非常直接的现实意义和长期影响。借由“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等活动的积极推动,将会有更多实体取景地城市跟随微短剧的热播而火热“出圈”。
来源:中国旅游报、巅峰智业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