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荐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内旅游目的推荐 > 正文

国内旅游目的推荐

江苏省旅游民宿集聚发展的模式与对策

admin2024年02月26日 14:38:57国内旅游目的推荐98

随着民宿业的蓬勃发展,民宿集聚区已成为城市有机更新和乡村振兴极具活力的空间组织形态。通过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对江苏省现有民宿进行聚类识别,得到18个民宿集聚区,其中苏南地区集聚区数量和体量均优于苏北地区,呈现“南密北疏”,由南向北数量、规模依次递减的特点根据民宿发展动力的差异,将江苏省民宿集聚区发展可分为自然景观依托型和人文景观依托型两大模式,最后从文化产业、科技、人才和品牌五个方面提出民宿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措施。

01

一、民宿业集聚发展历程与现状

产业空间集聚是指若于个相同类型的企业在资源、区位、政策等动力因素驱动下集中在某一特定地区的现象。

产业的空间集聚发展能够促进关联行业的通力合作,有利于劳动力资源共享,促进信息及技术外溢,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创新能力,形成集聚效应,进而推动产业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化发展受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区域间的竞争性、供给和需求结构、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民宿业的空间集聚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民宿以及相关产业要素近距离空间聚集的现象。民宿业空间集聚是民宿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成为衡量区域民宿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通过集聚发展,一方面可以打通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等多个环节,并与餐饮、文化、娱乐、健康等多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民宿产业价值链条;另一方面可以形成民宿规模经济,创造适宜的住宿氛围,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业态和完善的公共服务,打造区域民宿品牌,从而提升区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从发展历程来看,民宿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乡村到 21 世纪初,在日本、德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及中国台湾等地区得到较好发展。我国民宿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迅速近年来已经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并在云南丽江、浙江莫千山等地先后形成了规模可观的民宿聚集区,充分发挥了民宿的个性化服务、独特性体验等优势,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江苏省旅游产业发达,民宿业欣欣向荣民宿产业集聚化发展的态势正在形成。为了加快民宿业集聚

高质量发展,2022年12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了《江苏省乡村旅游民宿集聚区建设指南(试行)》,明确了江苏省乡村旅游民宿集聚区的建设范围、目标和任务。由此可见:江苏省以政府主导,耦合资源、市场等多要素驱动民宿业集聚发展的动力机制日益成熟。

02

二、江苏省民宿集聚区的空间识别

民宿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产业具有分工明确、层次多元、分布广泛等发展特征,民宿业空间集聚是由内外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与伴生的旅游产业相结合形成旅游吸引力,从而实现集聚发展的外部性效益。因此,科学识别与划分民宿集聚区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的政策以形成区域联动作用,对推动区域旅游要素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识别与划分民宿集聚区,本研究首先通过“去哪儿’网,爬取江苏省内正常营业民宿的信息,时间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具体信息包括民宿名称、地理位置、价格、类型、评分和开业时间,共收集到全省民宿点4,844个。其次基于ArcGIS Pro2.5软件平台,采用DBSCAN空间聚类算法:对江苏省民宿进行集聚分析,最终识别了18个民宿产业集群。DBSCAN是一种基于密度的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的聚类方法,能将具有足够高密度的区域划分为簇。通过计算每个点与其第k个最近邻点间的距离k-dist,根据曲线斜率出现明显变化的拐点最终确定DBSCAN算法的领域半径为 10km,最小集聚数为30个。

由空间聚类结果来看,聚类算法所识别出的民宿集聚区具有“南密北疏”,由南向北数量规模依次递减的特点。其中苏南地区的8大民宿集聚区规模体量大,并且地理距离接近在城市与市郊城镇地域均匀分布,而苏北地区的10个民宿集聚区体量较小,相互距离较远,且多位于城市市区中心。结合民宿集聚区的地理位置、主要依托资源和发展导向,将其分别命名为:南京城区民宿集聚区:南京南部民宿集聚区;③环茅山民宿集聚区;4)溧阳天目湖民宿集聚区;常州城区民宿集聚区;6宜兴民宿集聚区;苏锡全域民宿集聚区;8)镇江城区民宿集聚区;9扬州城区民宿集聚区;泰州城区民宿集聚区;南通城区民宿集聚区;2)宿迁10)泗洪民宿集聚区:淮安洪泽湖民宿集聚区:4)盐城城区民宿集聚区;云龙湖民宿集聚区;6宿迁城区民宿集聚区;17宿迁沭阳民宿集聚区;8)连云港城区民宿集聚区(见下图)。

江苏省民宿旅游集聚区具有较明显的地理空间集聚性但不同区域的分布模式及发展阶段存在较大差异。苏南地区的民宿集群分布多依托于主要核心旅游节点,如环茅山旅游区分布、环溧阳天目湖旅游区分布、环太湖旅游区分布等苏南民宿业的数量由点连接成片,并形成较大的集聚规模彼此依靠发达的交通网络而联结紧密,发展已经较为成熟苏北的民宿集群主要集中在地级市和部分县级市的中心城区尚未形成一定的集聚规模,仍然需要依赖城区的客流辐射其发展在“量”与“质”层面仍有较大空间。未来可在核心景点周围(如洪泽湖、盐城湿地保护区)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培育一批特色鲜明、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民宿产业集群。

03

三、江苏省民宿集聚区的发展模式

民宿产业的发展模式受到地区发展动力的制约,依托城市CBD、旅游资源、全域旅游示范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旅游民宿成片集聚发展,从而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与路径,根据民宿集聚区的空间,可将江苏省民宿产业集聚区发展分为自然景观依托型和人文景观依托型两大类。

(一)自然景观依托型

1.湖泊水体依托型

湖泊水体依托型民宿集聚区是指依托水体资源为主的旅游景区而形成的民宿集群。江苏地处长江之尾,黄海之滨,水网密集,湖泊众多,借助旅游景区形成了一系列民宿集聚区例如天目湖民宿集聚区、阳澄湖民宿集聚区、太湖民宿集聚区云龙湖民宿集聚区、洪泽湖民宿集聚区。围绕湖荡水网,借助自然水体生态景观廊道和环湖慢行交通系统,形成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相融合的民宿旅游集聚区,彰显江苏水韵之美。

2.山岳景观依托型

山岳型风景区是我国风景名胜区的主体,是以自然山体为资源载体而形成的地域综合体,除有极大的观光价值之外,还是消夏避暑、登山健身、旅游探险、滑雪度假的圣地。山岳型景区发展成熟,基础设施和交通体系完善,民宿发展市场广阔。江苏省地势低平,山或丘陵资源较少,在依托云台山脉、老山山脉、宁镇山脉、茅山山脉、宜溧山地形成山地型风景区和森林公园的周围,拥有宜居宜游的人居空间环境适合精品特色民宿的发展,例如环茅山民宿集聚区、花果山民宿旅游集聚区等。

(二)人文景观依托型

1.城市景观依托型

对城市内部旅游资源的开发,特别是主题景区的开发会带动周边旅游企业的发展,以城市景观为主要依托的民宿集聚区大多分布在苏南地区。在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依托南京新街口、总统府、夫子庙、苏州园林、无锡水浒三国城等城市旅游景区及景观资源,形成以南京城区民宿集聚区和苏州城区民宿集聚区为主的集聚区。

2.古镇村落依托型

江苏省古镇村落富有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情,其特有的传统建筑风貌与民宿旅游发展高度契合。同时曲艺传承、传统工艺等文化工程十分适合注重体验的民宿旅游的发展。依托江南古镇群落,推动水乡古镇和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形成了彰显水乡文化特色的周庄民宿集聚区、同里民宿集聚区。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区域旅游产业聚集的核心吸引力。旅游资源富集会吸引大批观光旅游者,同时也会吸引相关住宿、餐饮、消费等配套产业的集聚。江苏省旅游资源不仅依托自然环境,而且兼具人文底蕴和地方文化特色。因此,江苏省应将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民宿集聚区,形成以水为脉、山水共生,人文与自然交融的独特发展模式。

03

四、推动民宿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民宿集聚区成为民宿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其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主要集中于文化、产业、科技、人才和品牌五个方面。

(一)科学规划多元融合,厚植文化塑造样板

加强对民宿集聚区的规划,对民宿数量、类型结构、位置布局等予以规划指导,并做好民宿上下产业链的规划。通过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民宿集群可以实现专业分工、业务互补、协同经营、整体营销、业务共享。通过对民宿集聚区的顶层设计,既突出民宿群落的外部统一性,提高对外辨识度,也充分考虑区分内部民宿间的差异性,从而产生集聚效应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和对目标客源的吸引力。以乡村民宿集聚区为例,可以加强乡村民宿与乡村空间、乡村文化的有机融合,促进乡村民宿的高质量发展。如结合苏南、苏北区域不同的文化历史内涵,深耕乡村的历史文化内涵,挖掘江南“鱼米之乡”文化、苏锡常吴越文化、徐州汉文化、扬州运河文化滨海开垦文化等丰富内涵,融入苏南、苏中、苏北不同地区的农耕文化和乡土气息,彰显乡土文化之美,对凸显不同地域“精神长相”和文脉特征的乡村民宿进行差异化定位,打造五彩斑斓的乡村民宿“调色板”,最终形成具有江苏不同地域“精神长相”的乡村民宿特色集群,构建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二)扶持政策下沉激励,产业行业联动协同

民宿因其所在区位及运营主体等因素,往往根植于镇、村居等基层,这就需要民宿政策进一步下沉,深化落实具体实施,重点解决民宿行业在用地、租金、贷款、员工失业保险、税费等方面的问题。鼓励村集体统筹建设民宿、对民宿集聚区重点扶持,有利于发挥民宿集聚品牌效应。此外应该从整体考量民宿集聚区的作用,加强旅游产业链上的协同,构建“民宿 +研学”“民宿+康养”“民宿+旅游”等多层次民宿业态,促进景区、古镇、旅行社、旅游商务平台与旅游民宿建立利益共同体,在项目投资、旅游促销、人力资源共用等方面形成同业互助合作。省市文旅部门应积极支持民宿形成合作类型的组织,跳出地域限制,与全国性旅游平台高效合作。

(三)公共服务科技赋能,数字驱动治理提效

大力推进科技赋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等科技手段在民宿运营、营销与管理中的作用,促进民宿的高质量集聚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将民宿看做乡村生产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其在生态保护、生产宜居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价值及治理能效。发挥科技数据在民宿集聚区高质发展中的作用拓展数字技术在康养、健身、科普及研学等方面的功能。同时应以乡村民宿为建设抓手,加速建设乡村数字治理平台或将智慧旅游信息平台与民宿自有平台互联互通,拓宽数字科技在乡村公共设施服务等方面的治理能效,以期破解城乡公共服务不均衡等短板问题。

(四)强化运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持续发力

积极制定各级民宿旅游管理培训计划,整合旅游民宿行业协会、职业院校、社会企业等力量,针对民宿规范管理服务技能、营销策划等不同专题,定期开展各种类型的岗位培训。大力提升旅游民宿经营服务人员的技能与素质,支撑江苏旅游民宿业结构优化和集聚区形成。江苏有适于民宿发展的沃土,有山有水,有良田万顷、湖荡纵横的风光,还有众多古村名镇,更重要的是,江苏有着强劲的消费需求,民宿这种轻度假已成为一种新消费模式。相关方面要通过对人才的培养与集聚,带动运营质量的提升,促进民宿的集聚化、高质量发展,将积极推动江苏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以及全域旅游的健康发展,助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

(五)加强民宿形象塑造,打造民宿区域品牌

品牌形象是游客在接待和体验民宿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主观印象和感受,是民宿品牌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消费者认知度和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为了推进民宿的高质量发展,在强化产品质量的同时,要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从而在消费者心中形成清晰的市场认知和独特的产品印象。积极推动民宿集聚区内的精品民宿参加全国等级旅游民宿的评定工作,以打造等级旅游民宿品牌为目标,依托全国等级旅游民宿评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民宿市场的影响力和品牌号召力,为推动旅游民宿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和典型。在独立民宿品牌的基础上,加强对区域品牌的建设,突出地方特色,形成民宿区域品牌,例如南京的“老山美宿”常州的“溧阳茶舍”“半边山下”等区域品牌。同时,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营销方式,提升民宿品牌的曝光率,使民宿品牌行以致远。

本文作者:江苏文旅融合与全域旅游研究基地  候国林  陈颖

更多精彩内容

扫码关注我们哦!

[往期推荐]

春节消费狂潮来袭!旅游、餐饮、零售数据爆表,市场复苏超预期

文旅专家刘兵:掌握“情绪价值”密码,打造爆款文旅项目

文旅投资的高效率模式——EPCO模式

文旅行业的“一匹黑马”!2024年中国研学市场现状及未来潜力分析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