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荐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外旅游目的地推荐 > 正文

国外旅游目的地推荐

传统文化类节目囿于“孤芳”,迂腐古板刻板印象

admin2023年10月29日 11:05:04国外旅游目的地推荐198

近年来,随着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曾经相当小众的传统文化节目变得越来越容易“出圈”。

从央视精心制作的《中华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到河南卫视热播的《唐宫夜宴》《端午精彩游》,文化类节目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走红了上流社会。社交网络。 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 就连古诗词中频频提及的西安、武汉等地,也成为了新一批“网红城市”。

传统文化节目为何如此受欢迎?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内容生产、社交传播、受众偏好等多重变化带来的新的内容环境。

文化节目能否摆脱“自我欣赏”?

说到传统文化节目,恐怕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春晚舞台上的戏曲小品,或者是名家讲座形式的古代文化科普节目。 长期以来,传统文化给人们留下了迂腐、守旧的印象。

事实上,传统文化节目过去之所以一直局限于小众圈子,主要是由于其内容形式单一、受众门槛较高,阻碍了受众规模的扩大。 例如,2001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百家讲坛》,原本是想邀请权威专家学者作为嘉宾,以讲座的形式向电视观众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然而,频繁引用经文的脚本化叙述和表达方式却很难让普通观众接受。 然而,《百家讲坛》在开播四年后才真正在娱乐圈爆发,易中天、纪连海等“明星讲师”的出现。

国外旅游节目名称_国外的旅游节目_国外旅游类节目有哪些

与其他演讲者相比,“明星讲师”凭借差异化的内容特点脱颖而出。 比如,易中天在谈到《三国志》时,几乎打破了大家的固有思维:诸葛亮并不总是一个有预见性的神,他的军事能力不如他的治国能力; 曹操不是一个奸诈恶人,而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英雄。 。

季连海则像相声一样,在演讲中加入各种包袱和伏笔,让历史变得有趣,让演讲语言更有吸引力。 同时,他也将自己对悲欢离合的感受和理解倾注到每个角色身上,赋予了他们生动的形象。

这些脱胎于传统文化却又充满趣味性和娱乐性的解读,不仅让人们重新认识正史人物,也再次激发了人们阅读历史的兴趣。 由此可见,让内容更加生动吸引受众,是文化出圈的重要基础。

但对“明星讲师”的依赖也决定了出圈内容的不可持续性。 此后,随着《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等正版综艺节目的推出国外旅游类节目有哪些,节目制作进入“模式化”时代,传统文化综艺节目也开始尝试“模式化”。创建热门模型。

2016年以来,《中国诗词大会》、《视词如面》、《朗读者》等节目的出现让观众眼花缭乱。 《中国诗词大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将耳熟能详的古诗词转化为提问,形成答疑、闯关的节目模式。 其中,“飞花令”的“诗词接龙”和“一对一”对抗贡献了节目的最大亮点。

国外的旅游节目_国外旅游节目名称_国外旅游类节目有哪些

《视词如面》以明星读信为核心模式,用信件打通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和生活故事,触摸那些依然感性的人物、情境和社会风俗,重新认识中国人的精神感受和生活智慧。

《朗读者》采用“采访+朗读+轻析”的模式,邀请明星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通过朗读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封家书甚至一个电影剧本来吸引观众。 把它带入情境中。

在节目形式上,《中国诗词大会》、《视词如面》、《朗读者》都实现了内容上的形式创新。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流派”开始抢占现有市场,热门节目的热度并没有持续下去。

“利基”如何能成为热门?

从《讲座论坛》到《中国诗词大会》、《视词如面》、《朗读者》,这些传统文化节目的火爆,其实反映出年轻人不是厌恶传统文化,而是厌恶“教育”以内容形式为目的。

一个代表性现象是,“百家论坛”因其知识共享的特点,一度成为现象级节目。 如今,知识分享内容在网络视频平台上也很受欢迎,但不同的是后者有趣。 在此基础上,就变得更有话题性了。 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在短视频平台上突然名声大噪。 一段15秒的短视频“我不知道李白是个吹牛人”,短短一周浏览量突破3000万,累计点赞数超过140万。 戴建业以笑话讲古诗的个性化解说方式,自带话题属性,改变了人们对古典诗歌的刻板印象,让古典诗歌在网络上流行开来。

国外旅游类节目有哪些_国外的旅游节目_国外旅游节目名称

与戴建业类似的还有图书博主杜亮。 自2019年3月短视频账号更新以来,短短一年多时间,度良已吸引全网粉丝超过1500万。 截至目前,他的抖音账号粉丝已超过563万。

在粉丝眼中,她有着独到的见解,似乎总能把人带回到诗歌创作的现场,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领会跨越万千诗句中的真情实感。岁月,让人们瞬间体会到了李白的浪漫和对国家的忧虑。 人民好汉杜甫,沉迷山水的孟浩然。

对比文化节目和知识视频不难发现,在新媒体形式的支撑下,传统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以电视为媒体载体的传统文化节目制作精良,但制作周期较长。 互联网内容平台的制作要求较为宽松。 短至15秒的汉服变装短视频、长达十分钟的科普视频、长达数十分钟的历史解读长视频,都能找到精准受众。 。

国外旅游类节目有哪些_国外的旅游节目_国外旅游节目名称

此外,随着年轻人成为内容消费者的主流群体,受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在各种传统文化视频的评论区,经常可以看到其他用户的专业评论和科普。 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热点话题往往成为传统文化爱好者相互交流的网络空间。

因此,从受众的角度来看,他们感受到的是接触传统文化内容的机会更多,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化。 人们不再简单地接受传统文化,而是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从唐诗宋词、书画到古代历史,面对短视频平台万千用户,每一个传播传统文化的内容都有被关注的可能性,这为传统文化的爆发奠定了基础的“利基”壁垒。 环境基金会。

国外的旅游节目_国外旅游类节目有哪些_国外旅游节目名称

谁来完成文化传播的闭环?

过去制作传统文化节目的目标是“教育”,现在的重点是“参与”——这也是文化节目越来越容易出圈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个相关的现象是,近年来,一些旅游景点因其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而登上网络热搜,成为热门打卡地。

例如,嘉峪关“网红海关关员”李森,在给游客发放“须知”的互动环节,现场科普了古代地区的名称,并巧妙地将古老的关关与网络流行的句子“联系起来”。现代人都喜欢听。 大唐不朽城中的“盛唐秘匣”将景点与古诗词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答疑的形式传递传统文化之美。

国外旅游类节目有哪些_国外旅游节目名称_国外的旅游节目

这些视频内容在网络传播后迅速走红,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好奇,播下了“参与”的种子。 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不仅为景区贡献了门票收入,还产生了大量的UGC内容,让传统文化得以持续传播。 在依靠电视节目传播传统文化的场景下,内容的落脚点是触达。 如果能让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文化,目的就达到了。 但现在,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内容培育,让更多的人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播。

例如,今年中秋节期间,北京卫视和抖音制作的《中秋塔之夜》将中秋节与唐诗结合起来,邀请了复旦大学教授罗玉明、南开大学教授张静,以及六神雷乐、杜亮等抖音创作者在1800年历史的黄鹤楼下“以诗结友”。 北京卫视公布的数据显示,《中秋之夜》网络曝光量超过2.8亿,抖音直播观看量超过2287万国外旅游类节目有哪些,多次登上全网热搜。 中秋节后的国庆期间,武汉成为中国第四大热门旅游目的地。 长假前五天黄鹤楼接待游客19.06万人次,同比增长440.9%。

国外旅游节目名称_国外的旅游节目_国外旅游类节目有哪些

前不久,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时,有关“教育闭环”的言论引发网友热议。 人们认识到教育是长期的、滞后的。 起初,大家只能了解一些表面的原理。 直到多年后的某个时刻,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知识的真正含义。 这时,教育的任务就真正完成了。

在上述案例中,拥有1800年历史的黄鹤楼也见证了“内容种植——共鸣——参与分享”的文化传播闭环的形成。

在过去的文化传播环境中,媒体和受众的角色是被明确界定的。 节目在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同时,还要考虑文化传播的准确性。 因此,它在传播形式上比较僵化,在时间和物理空间上与年轻观众有一定的距离。 差距。

但通过内容社区、短视频等形式,传统文化有了多元化的载体,受众也可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从而形成文化传播的闭环。

文化传播的最终目的从来不是让人们熟记文化知识,而是让人们产生发自内心对传统文化的向往、感受其独特魅力的渴望、分享传统文化的自然渴望。

因此,当我们重新审视当下文化节目的频度时,其实会发现,并不是某一个节目吸引了年轻人,而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传统文化所吸引,让更多的人走进了文化之中。沟通闭环。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