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人类学:我们喜欢旅游的原因?
旅游与人类学:我们喜欢旅游的原因?
旅游其实一直不是一件特别大众的事情,因为它的前提是得有足够的经济储备和应对异文化的能力,也需要安全的社会环境。但尽管经济下行,特种兵旅游、穷游等各类旅游形式依然不断,那么,沉迷旅游的人们到底因为什么着迷?\n \n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这是因为旅游是一种“阈(yù)限”,而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寻找着“自我的本真性”。\n阈限(liminality)是法国人类学家范热内普提出的一个概念,阈限有三个阶段“分离”→“阈限”→“融合”。而在旅游中,人们的阈限实践是脱离了原有的身份和角色,并进入了一种模糊、边缘化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陌生的风景,无法被轻易解码的语言,与真空的社会关系,都让人们脱离原有的环境而得以放松。\n \n与惯常的认知相反,人之所以会因为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而感到放松,是因为近些年生活、工作与学业正公平的向每一个人施压。因此,我们在我们熟悉的环境中仅仅能让自己脱身而得以喘息的或许是只有一个人的出租屋。\n \n但仅在出租屋里呆着,又会让人陷入另一重阴郁——认为自己缺乏社会的连接,而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这种孤独感不仅来自于生活的压力,也来自社会的暴力——我们活在一个不确定性盛行、且无人托底的社会,因此我们总是像抓住稻草一样尝试去找到自己与社会的绑定。而旅游便是这一根稻草。\n \n虽然旅游费钱、费人、费时间,但逃离生活给我们框定的圆圈后,我们能发现世界很大,我们的烦恼可以很小。因此,旅游延申出“旷野”,而走离职赛道的博主们的下一步,则常常是开启一场旅行,去进入一段人生的阈限。\n \n不过除了连接之外,旅游很多时候也是在找“自我的本真性”。本真性是我正在写的论文中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真实属性,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因为身份的限制扮演着不真实的自己。我们今天对旅游过度商业化的排斥也来自于对非本真性的质疑。而在生活中很多人潜移默化里都在做着“追求本真性”的行动,如在沉迷梦核且在网络中怀旧、参与学术酒吧等公共讨论去展现自己本真的认识等等。\n \n因此,我们沉迷旅游其实是因为现实沉重的压力与我们在功利的生活中逐渐迷失何为“真实的我”。许多人把辛苦赚来的钱投入另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体验未知的一切,仅仅是希望去寻找一种“脱嵌”的自然幸福与快乐。\n \n#人类学#生活走读生 #小红书游学团#旅游 #戒断#旷野#自由 @校园薯#跟着兴趣去旅行 #像人类学家一样旅行\n小红书游学团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