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的旅游会让你变得情感钝化
频繁的旅游会让你变得情感钝化
从藏区准备回到苏州的时候阿妈跟我说了一串话我没听懂
这很反常,因为我本来就听不懂藏语,阿妈又不会讲普通话
我们之间的沟通全靠我掌握的为数不多的几句藏语和我自己发明的手语沟通
比如“吃饭”就是“zamaza”
“好的”就是“oya”,“你好:是“ade”,“再见”是“嘎豆”
“很好”我就竖起一个大拇指,“特别好”我就竖俩,“我没懂”我就露出一脸疑惑给她看
但是那天阿妈主动过来和我说了一大串话就很奇怪
回到苏州后的生活着实让我再次开心了一阵儿,每天吃肯德基,喝奶茶,打球,钓鱼,这些都是藏区没有的事物,但是这种新鲜感也就持续了一个月,于是我再次出发,从威海沿着海岸线一直自驾到了广西北海
从北海坐船去涠洲岛的途中我全程安静的坐在船舱里并没有去甲板看鲸鱼,其实我也不知道有没有鲸鱼出现,只是好像不是很期待了,我突然感觉不对劲儿
因为我发现我重复着往返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从本质上来说似乎和我之前重复着往返于家和公司没有太大区别
不妙
我曾经绝望的每天两点一线和所有的上班族一样穿梭在这个巨大的牢笼中
后来我通过一个契机和自己仅有的一点点勇气逃离了那个大笼子
但是在藏区做了一段时间的文旅生意后我又开始变得被动而消极
糌粑和牦牛肉确实还不错,但是也架不住每天都吃啊,
贡嘎雪山确实很壮观,但是也架不住每天都看啊,
到后来我们开始每天开车换着垭口去看同一座雪山,好像一条没走过的上山小路比路的尽头的雪山更有意思了
这种感觉危险又熟悉
我好像又钻进了一个牢笼,我亲手给自己编织的一个新笼子
这个新笼子好像比之前的那个旧笼子迷惑性更强,它披着一件叫做自由的外衣
这种痛苦并没有持续多久,后来我看到了一本书,书上有这么一句话
“当你从偶尔旅行者转变为频繁旅行者后,你的期望和需求会随之发生变化,根据享乐适应理论,旅行者在经历重复的情绪刺激后,其情绪反应会随之减弱,新鲜感会随着熟悉度的增加而衰减”
我觉得这句话好像有点道理,但是我又不完全认同
现在的我还是会频繁旅行,只是目光和期待好像转移到了旅程中的随机事件的发生,就好像我们曾经去探索不同的上山道路,路的尽头的风景我们是确定的,但是中途会不会爆胎,挂四驱上不上得去,中途有没有补给似乎变得更有意思了
对了 ,后来有次和阿妈的小儿子视频的时候聊起我走的时候阿妈和我说的话,我才知道阿妈说的是
“臂如虚空体性一,鸟飞远近各不同”——华严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