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内心空虚的人才总想着去旅行。”
“只有内心空虚的人才总想着去旅行。”
昨晚刷手机被一则观点击中面门:\n \n“内心越空虚的人越爱旅行,只有精神空洞者才沉迷于游山玩水,活得充实的人根本没时间满世界乱晃。”\n \n我将这条转给刚辞掉996工作踏上旅途的朋友。\n \n朋友回:笑了,原来我之前不出来玩是因为生活太充实啊。\n \n-\n \n在一些人眼里旅行似乎是一种缺乏内涵、闲人专属的肤浅爱好。\n \n有位知识分子就在访谈中表示:旅行是内心失去支撑的人逃离现实、填补匮乏心灵的一种手段。\n \n可我认为将“旅行”与“精神贫瘠”画等号,是极其傲慢的认知偏见。\n \n旅行的本质是体验,体验带来的丰富感受恰是赋予生命厚重感、对抗个体工具异化的重要方式。\n \n将旅行贬斥为无意义消遣,无非是伪高知做派催生的病态优越感在作祟。\n \n-\n \n我曾在甘南遇到带病上路的大学老师,他说要在消失前触摸山川的皱纹。\n \n在云南青旅结识背着自闭症儿子旅行的单亲妈妈,她说世界是孩子最好的感官教室。\n \n川藏线有个退休环卫工人骑行拉萨,他说扫了半辈子城市,下一步要看看山河。\n \n这些行走就是最深沉的生命力迸发。\n \n当你用“逃避现实”定义一切出走,你就看不到山野中自愈的创伤,异乡里重构的自我,和生命追寻中塑就的圆满。\n \n-\n \n在网上总听到有人说,旅行不能解决任何现实问题。\n \n可问题是,旅行本就不是功利主义者的救世灵药,旅行的价值在于拓展生命存在的维度。\n \n它是打破常规的一次契机,让我们从日复一日按部就班的程序运转中苏醒,重新审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n \n在雪山与亘古的寂静对话,在篝火旁倾听自己心跳如鼓,在经幡翻飞间触摸信仰的温度,在万年冰壁感应古老的回响。\n \n这都是人对自我“存在”二字最炽烈的叩问。\n \n当你说旅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恰好证明你从未理解行走的意义:\n \n生命本就需无用之用的滋养,正如春风不结果实却催开百花。\n \n-\n \n有人用物质构建安全感,有人用里程丈量可能性。\n \n数字游戏与精神跋涉哪个更有分量,决定你在存在主义迷宫中选择哪一个出口。\n \n徒步圈七十岁的老人每天更新行程日志,他背囊里装满故事而非虚荣,眼睛始终望齐地平线而非名利榜。\n \n于他而言,唯失去对未知的好奇、对差异的包容、对生命可能性的敬畏,才是灵魂真正开始坍缩的时刻。\n \n旅行即是他生命存在的明证。\n \n当有人活出你不敢尝试的人生剧本,别急于否定以作自身的安全防御。\n \n如果你依旧坚持那个论点,我只能说:\n \n旅行者的空虚里有柴达木的沙粒填满、有阿勒泰的极光点亮、有雅鲁藏布的波涛灌溉——\n \n这样的空虚,丰盛得令人心醉。\n \n#旅行的意义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