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乡村旅游很火,从中央到地方,目标一致的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今年最新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三条“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中提出: (十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推进乡村民宿规范发展、提升品质。优化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而再往前回顾一下,2022、2023年的一号文件中,相同指向的论述是这样的:
2022年一号文件(十六)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支持农业大县聚焦农产品加工业,引导企业到产地发展粮油加工、食品制造。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继续支持创建一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将符合要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范围。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促进农副产品直播带货规范健康发展。开展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落实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 2023年一号文件(十九)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继续支持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由此可见,在文字体量上,最新的文件有了进一步增加,更为详细地指出了乡村发展休闲旅游的路径和具体形式,并且将乡村休闲旅游进一步聚焦明确为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态向乡村的延伸,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在我的理解里,乡村和旅游不仅仅是事件与地点的关系,乡村更应该是主语,是旅游这一事件的操盘手,能够为旅游这件事提供人、地、业、景、物、文、游、学、吃、住、购、娱全方位的内容。所以,要发展乡村旅游,既要实现乡村从面貌到场景,从人员到理念的转型,也要实现旅游从客源到市场,从组织到推广的转型。
然而,在现实中,殷切的希望与实际的状况依然有着巨大的落差。实际中,乡村还只是为城市人提供景区景点旅游的所在地,虽然也有凭借村庄而闻名的旅游目的地,但对于绝大多数没有先天资源和知名度的村落而言,发展旅游,依旧是美好而遥远的梦想。
这其中有两件事我觉得十分尴尬。一件是,没有名山大川、历史名人、独特文化的村庄,如何让外界知道自己光顾自己。这一两年,从全国来看,每逢假日便上演人潮奇观的总是那几个城市——西安、成都、重庆、南京、三亚;从单一城市来看,拥堵又都发生在那些景点——泰山、趵突泉、迪士尼、故宫、各大博物馆,总之,每个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属于自己的旅游热门地点,而这个热门地点至少在一定范围内有着很强的知名度,知名度带来吸引力,吸引力带来集聚效应,于是周边配套逐渐完善,吃住行融为一体。但是,这种辐射能力能有多大?能辐射多广的范围?从一地到一片经历的时间又需要多久?貌似与我们期待的完全不同,仔细想想很少有真正实现“一景得道,鸡犬升天”的场面,又或许,还没等到鸡犬升天,景已物是人非。大批的游客依旧堵在景区里或是去往景区的路上,待字闺中的无名景色依旧无名。 这个春节,我们自驾去了江苏。除了根据时间选择沿途需要停留的城市外,每到一个城市,去哪里玩是规划行程的重头戏。我没提前做什么攻略,因为现在有太多软件,1分钟之内就可以告诉你每个城市必去的20大景点。但,问题是,每个热门城市推荐的景点中,真正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几乎没有。以南京为例,前20位中,坐落于乡村的景点以名山大川为主,真正的乡村只有位于第13位的不老村。 许是人家南京旅游资源丰富,随随便便各种景区景点就能凑够20家。那咱就把自己当成个外地人,搜搜天津的必玩榜。

嘚,不搜不知道,一搜才发现,近代中国看天津果然名不虚传。然而这近代百年的历史,看的是风流人物轮番登场,看的是商埠口岸往来贸易,看的是宗教信仰更迭交替,看的是人情世故你来我往,看的是山中日月四季变幻。可这些都不是乡村的变迁,也不是乡亲们的生活。当然,你也可以说,前20名的榜单里,有9个景点坐落在郊区呢,妥妥的乡村旅游啊,但是我想说,乡村旅游之所以乡村,是需要有乡村要素的,而不仅仅是位于乡村。在乡村的地盘上盖一座SHOPPINGMALL,而且与周边的乡村人文毫无瓜葛,这可以算是乡村旅游的内容吗?说实话,我有点迷茫了。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在APP的搜索栏里直接输入了“乡村旅游”,这才有了些头脑里乡村旅游该有的样子。

虽然这其中也夹杂着几个不是乡村的旅游,但整体上已经和我们心目中的乡村旅游风格一致了。其实也就是去乡村的地上看村里的景、村里的人,住村里的屋,吃村里的饭,再过过村里的日子。那些高大上的休闲旅游项目,如果带动了周边乡村地区的餐饮、住宿、就业、交通和村民福利,那就姑且算它是乡村旅游的一环,但这个项目的单体,并不能算是乡村旅游。 现在的应用软件都很智能,会把内容做成不同主题,方便人们浏览。但是在自带的主题分类中,并没有一个叫做”乡村旅游“的类别,只有翻到深度人文那一项时才有了古镇古村。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问题,眼下,乡村旅游还没有成为一个单独开发的概念,怀揣美好出行愿望的人们,绝大多数不会想到来一场专题的乡村旅游。我们总是先选定了目的地再围绕它开始延伸搜索,如何让这个首选目的地成为乡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们的消费习惯、旅游习惯都需要下意识的去调整和引导。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有一种感觉,乡村旅游更多的是服务自己城市中的人。已经名声在外的村庄需要很多因素的共同塑造,绝大多数都是占了自然风光的地利优势。如果没有这样的声名,单靠乡村,又拿什么去吸引人呢?所以,对于这样的乡村来说,可能只是对那些有那么点儿闲暇但不多的人才有吸引力,不需要太久太累,交通便利,景色宜人,说走就走,说回就回。要么就是资深驴友,热门景点已经满足不了他们,才会真的以乡村旅游作为出行首选目的地吧。 总结一下,这第一件的尴尬,是乡村旅游作为人们的出行意向的风气还没有形成,是长在深山无人知的局面还没有改变。对于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乡村旅游项目而言,旅游或许只是从家门口经过开往景区的一辆辆大巴车。什么时候,每个城市的必打卡榜单里、自动分类的主题玩法中,有了乡村旅游的标签,这个事业才是真的起飞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