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荐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内旅游目的推荐 > 正文

国内旅游目的推荐

文旅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德宏2地入选文旅部示范案例

admin2024年03月12日 13:31:02国内旅游目的推荐77

文化和旅游部近日推出《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选编》(简称《案例选编》),总结展示乡村旅游扶贫成果,促进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案例选编》收录了全国范围内100个典型案例,聚焦产业融合、创业就业、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乡村治理、创新提升6个重点类型。

其中

云南省德宏州2个案例上榜

👇👇👇

生态保护类型(云南省德宏州)

“实施生态再修复 回贤古寨焕新颜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芒市镇回贤村旅游扶贫案例”

“打造观鸟天堂 促进旅游发展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太平镇石梯村旅游扶贫案例”

跟随小编一起了解
这些地方的做法和成效
德宏回贤村

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实现产业转型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建作为扶贫工作第一抓手,坚持党建扶贫双推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通过对回贤村辖区内的自然资源进行详细摸底调查、分析研判后,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模式,成立了德宏州第一家乡村旅游合作社——芒市回贤五加峰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用党建为引领带动全村脱贫致富。率先在当地发展绿色乡村旅游,走上了产业转型促脱贫的道路。

(二)打造资金链,规划发展道路

为推动回贤乡村旅游发展,回贤村寻求资金发展,通过多方筹措资金,累计筹措到资金1200多万元(争取到上海对口帮扶资金800万元),为回贤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脱贫规划与旅游蓝图融合,既保证按期脱贫,又谋求长效发展增收。为发展好旅游扶贫谋好篇,布好局,聘请专业规划院编制完成了《回贤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围绕规划深度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旅游发展和脱贫攻坚任务,认真贯彻落实,推动脱贫攻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

(三)就业扶贫与旅游创业融合

围绕回贤村乡村旅游建设和群众增收需求,组织贫困户参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景观打造、旅游服务过程中取得务工收入,通过强化培训,使农民逐步适应了转岗从事旅游,引导贫困农户和广大群众多形式就业、创业,提升旅游接待能力,鼓励有条件的群众开办农家乐,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截至目前,全村直接、间接吸纳劳动就业1250人,乡村兴办农家乐7家,旅游的发展带动本地农副产品销售等附加效益达35万元。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扶贫活动

坚持扶贫先扶“智”、扶“志”,着力在精神扶贫下功夫。通过深入贫困村组、户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惠民政策、致富思路,营造人人知晓和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良好氛围;利用“七一”建党节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爱祖国 感党恩 促脱贫 除黑恶”等系列活动和小广播宣传党的思想及理论,引导村民讲文明树新风、遵德守礼、严格执行村民公约;利用节庆,组织全市各乡镇文艺骨干、少数民族艺人和民间艺术团到回贤古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将脱贫攻坚政策知识传播到广大群众中,如连续3年举办了回贤古寨中秋、元旦迎新晚会、乡村春晚系列活动,内容包含书画摄影展、写春联送春联、回贤古寨景区试营业、农特产品一条街、石斛座谈会、长街宴、美食比赛、文艺晚会演出等,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旅游扶贫成效

多年来石场开采,让回贤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2016年回贤石场关闭后,芒市文化和旅游局与村党总支积极探索,对辖区内的自然资源进行详细摸底调查、分析研判,于2017年5月,组织村党组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模式,成立了德宏州第一家乡村旅游合作社——芒市回贤五加峰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现有股民324户(建档立卡户79户,336人,入股率占建档立卡户92.94%),入股资金为200多万元。

五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回贤一、二、三组纳入了芒市乡村旅游重点规划范围,扶持资金50万元完成了回贤村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整合资金分别实施了观景台、村庄道路硬化、特色寨门、太极湖、旅游公厕、石板路、观音寺、美食街、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等50余个项目,种植了2280株云南樱花和4700株桃树;积极争取上海对口帮扶支援资金800万元,完成了一期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建设停车场、自行车环线、村内支线道路及景区游步道、排污设施、垃圾收集设施及标识标牌等,进一步解决旅游产业发展短板问题,回贤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改善。2019年4月与盛航旅游公司合作开发的高空溜索和七彩滑道体验项目正式营业,至今合作社收益90余万元。截至目前,共接待游客62.8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5120万元。乡村旅游就业人数约占全村劳动力比例18%,直接、间接吸纳劳动就业1250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当地农副产品及纪念品销售等附加效益达35万元,引导村民开办有农家乐11家(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

德宏石梯村

主要做法

(一)调整生产方式与产业结构

石梯村的村民长年生活在大山深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下,他们摒弃了刀耕火种等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学会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从前石梯村大谷地群众主要以种植香茅草为生,虽然种植香茅草给村民带来了一定经济收益,但是却对原始森林造成了破坏。为保护好珍稀的原始森林资源,石梯群众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变种植香茅草为发展微果园、微菜园等庭院经济,遏制了种植香茅草对森林生态的破坏,恢复了森林植被,增加了经济收入。

(二)多措并举,树立生态发展理念

石梯村早期居住的村民多以狩猎为生,为了生存,他们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猎捕野生动物,特别是各种珍稀鸟类,使得当地的野生动物和鸟类种群数量持续下降。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当地大力发展“中国犀鸟谷”生态旅游。观鸟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全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翻番,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现在的石梯群众已牢固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自觉地保护好身边的一草一木。保护好森林才留得住犀鸟,留住了犀鸟才会吸引观鸟人,观鸟人来了大家就能增加收入、生活就会越来越好。

此外,盈江县政府还聘请当地村民专门保护犀鸟。为了充分调动村民保护犀鸟的积极性,县政府在石梯村开设了盈江犀鸟拍摄地,由负责保护犀鸟的村民做好拍摄犀鸟游客的接待服务工作,并获取相应报酬,让村民切身体会到保护鸟类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从而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

(三)用好生态优势,培育乡村旅游业

以当地优越的生态资源为基础,围绕生态、绿色、和谐、宜居的发展理念,结合“中国盈江观鸟第一县”品牌的打造,以高端文化旅游为切入点,进一步整合资金和资源,将生态建设与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发展观鸟游、探险游、乡村旅游等中高端旅游,满足游客不同旅游需求。

一是建“鸟塘”吸引观鸟人。石梯村丰富的珍稀鸟类资源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观鸟爱好者,为便于观鸟爱好者观鸟,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结合实地情况,搭建了专门用于观鸟拍鸟的“鸟塘”。

二是当“鸟导”服务观鸟人。随着到石梯来观鸟拍鸟的人越来越多,观鸟人对观鸟指引、接送服务、后勤保障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从而应运而生了一批以当地村民为主的“鸟导游”。

三是开客栈留住观鸟人。随着石梯观鸟旅游的持续火爆,当地食宿等接待能力已不能满足需求,为留住远道而来的各地观鸟人,许多石梯村民都把自家的房屋进行了改造装修,建起了家庭小旅馆,为各地观鸟人提供舒适方便的食宿服务。同时,当地党委、政府结合实施危房改造项目,加大扶持力度,推进旅游客栈与民房建设相结合,引导村民积极建设具有景颇族、傈傈族特色的民居。如今的石梯,观鸟旅游的接待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旅游扶贫成效

生态宜居、观鸟胜地。现在的石梯村,保存了犀鸟、红腿小隼、灰孔雀雉等珍稀鸟类以及龙脑香、篦齿苏铁等稀有树种,其中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4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22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5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74种,成为全国村一级生物多样性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旅游开发,旅游产业促发展。盈江县通过石梯村打造“中国犀鸟谷”和“中国鸟类资源第一县”两张名片,2015年以来相继开展了三届国际性观鸟节暨观鸟比赛活动,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犀鸟保育国际研讨会,2016年4月中国鸟网授予盈江“中国观鸟基地”殊荣。目前,盈江县共有成熟观鸟线路6条,通过发展观鸟旅游,村民人均收入翻番。石梯村自2015年7月正式运营接待游客以来,已接待游客8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多万元,其中:2018年全年观鸟及农家乐总收入80多万元,2019年至2020年,实现收入80多万元,旅游直接就业人数150人,间接就业人数65人。

现在的石梯,寨门高大巍峨,村内水泥路面四通八达,自来水和电力已接通家家户户,手机信号全面覆盖,公共文化活动室大气庄重,中心广场国旗迎风飘扬,周边景颇族和傈僳族特色民居错落有致,农家客栈人来人往,一条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穿过茂密的原始森林直达县城,石梯村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变,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来源:文化和旅游部网站

资料:云南省乡村振兴局

德宏州投资促进局微信公众号第645期

编 辑:刘   悦

审 核:金宏波

节选转载来自:云南发布


转载内容仅以信息传播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