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遊記選(75)——錦江之《探“馮夷之幽宮”》
探“馮夷之幽宮”
——善卷洞記遊—— 錦江
無錫飯店的街聲,把我們擾攪得夜來不曾安睡,可是一早我們終於被按捺不住的逛興,催了起來,時間不過是六點半吧!然趕到汽車站,爲着信任江南公司職員們的半官話(他們說宜興無車到善卷庚桑二洞,其實有車,這是我們到宜興時才得知道的),祇得小布爾喬了一次,以四十四元的代價僱了兩輛汽車,到了梅園丟下了三元二毛的買路錢,且慢,這名詞似嫌不妥,人家修的路,讓私人通過,出一點捐也是應當的,不過此外因爲我們十個人乘兩輛車,一定要每車加票一張,不無太苛,且未免有重稅之嫌,不知道假使我大布爾喬一些,每車祇乘二人,他們是否可以減少路捐啊!好!閒言不表,且說我們的車子,沿着太湖浩浩蕩蕩的前進,晨霧中的太湖,祇是一片白茫茫的水天不分,偶然有一兩隻小船飄盪過來,簡直可改前人的詩句:“秋水船如天上坐”咧!太陽光偶然從密雲中篩落到湖面上,似乎有無數的燦爛明珠,在跳躍。車子過了宜興,看不盡一路紅樹靑山,大約車行三小時的光景,到了九斗山,這就是善卷洞所在的一座山了,到了一條很灣曲的大路,在路的盡頭挺立着一座朱漆牌樓,陳果夫題“善卷福地”四字,原來南華經和高士傳上所記載那位與巢許同流的高士善卷(南齊時曾因避廢帝諱改名善卷),爲着逃避堯讓天下,藏到這洞裏來的呢,牌的後面,是一座尖葱葱的外國教堂式的小屋子,發願修洞的儲南強先生啊,我對於你這座屋子的建築設計,要挑一挑眼——是“面望長安不見家(佳)”,——我們一直進到後進,對山是一片斷岸千尺的懸崖,崖上佈滿了淺深錯雜的紅葉,簡直是一幅麥穗色的圖案,從這兒下去,經過了幾十層石級,石級走完了,就是黑越越的山洞入口,於是我們手電筒都亮了起來,走了幾十步伸手不見掌的黑洞,一個個的撫肩接踵的前進,忽然聽見似乎澤的口音說:“慢慢,不能走了,水來了。”本來有些戒心的我們一伙,不免被這報告,小小一駭,隨卽探過電光去,祇見有兩隻小船,勁盪着進了彷彿橋似的一個洞中之洞,洞裏有些亮光,我們這時已立在一座碼頭似的石墩上,等着小船來載我們,等了許久,不見船影兒,當時從這洞裏的亮光看來似乎這洞很淺,何以船囘來這樣的慢咧!於是全有些不耐煩了,打亮了嗓子在吆喝:“船啊……”可是一點兒聲息都沒有,有人用電筒探照四壁的情形,除了我們剛走來的一條路,有隱隱的幾盞紅燈以外,那幾面盡是奇形怪狀石頭和垂垂如瓔珞的鍾乳,簡直是“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我想把字典上所有的從山的字搬來形容,也許還未必能形容得盡致吧,這時我們如果不是仗着人多勢眾,潛意識一定要作怪的,一定要發生恐怖的幻覺,好容易等了許久,才看見洞裏有一些影兒在動盪了,漸漸的船近來了,於是岸上的朋友們開始動員,大家都想先渡過去,“至多六位,再多不保險!”船夫在警告了,在這種環境之中,誰敢不遵船夫的指導咧,於是淸敬廉澤船夫連我一共六人先上了一艘船,其餘祇得上另一艘了,我們船進洞轉過灣來,看見汽燈懸在石頂上,才使我們恍然明白剛才看見洞中亮光的由來,船似乎在河道中前進,除了兩頭,黑洞下面黑水三面全被怪石所包圍了,石壁上很顯明有蛟蛇潛藏的巢穴,我想夏天也許不可以來洞?這種森森水光,和動盪不定的尖底船,造成了恐怖的印象,不大出行的廉,更有些皇皇然,“別動別動,”淸似乎是老於乘船的在警告着,敬只是喊奇怪奇怪,我悄悄用手杖探一探水的深淺,竟深不到底,動盪動盪似乎前面發現了一綫光明,再慢慢的轉過來,豁然開朗,大有武陵漁人入了桃花源的神氣,看見岩石上有“壑口”二字,於是大家似乎才伸直了胸子,舒了一口氣,盪出了洞,上了崖,就是碧鮮庵,據說是祝英台讀書處,關於祝英台的事蹟,是民間傳說中是一椿凄豔的故事,相傳她是東晉時上虞人,所以甯波府志有過詳細記載,勞久雜記上說曲阜孔廟有梁祝讀書處,又說他們是春秋時人,是孔子弟子。桃溪客語上說淸水縣有祝墓,舒城縣東門外亦有祝墓,而宜興荊溪新志却說祝改了名子九官,和梁山伯在宜興善權山碧鮮巖築庵讀書,同宿三年,梁不知道她是女子……據此是祝英台的遺跡太多了,大概這一個傳說早已流傳在民間,華山畿就是這傳說的藍本,輾轉流傳,所以普徧在各處一樣,本來碧鮮庵後還有善卷寺,寺後有碑,我們因爲怱怱未及尋找了。出了水洞,再到上洞和中洞,從一條狹窄的灣路走過去,洞口極軒敞,當中有島嶼似的一座削立的峭山石,刻有“小須彌山”四字,左右有石鍾乳凝成石獅子和石象,岩石有羅漢觀音塑像,再前進去,愈走愈深,從石級上去有一個極大的平而且寬的洞,就是上洞,大約可容兩千人,上不通天所,霧氣蒸騰,氣味幾乎使人作嘔,有怪石上刻“天腰”二字,似乎是一座長橋,隨着岩石高下,用人工砌起來的,我緣着這石砌走了一轉,祇聽見唧唧蝙蝠的怪叫,熱度極高,走得大汗滿頭,這樣奇蹟,確是平生不曾見過,於是在洞口徘徊了許久。有一部份未完的工程還在工作着,聽說預備從上洞鑿通到下洞,將來可以直接在這兒乘船,那一定更有趣味些,據說這洞最早住的人是善卷,後來漢鍾離等好多位仙人住過,因爲洞不通天,所以稱爲“福地”,和庚桑不同,那裏是通天的,所以稱“洞天”(詳洞天福地記)。我們遊完了福地,肚子有些飢荒,於是各人進了一碗鴨麵,再上車向庚桑洞進發。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