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丨我对旅行不感兴趣了
因为平时上班原因,去旅行的时间只有周末短暂的两天,所以只能选择上海周边短途的地方,宁可多点时间闲逛,也不要那种急匆匆来急匆匆走的,那根本没什么意思。去年一年去了周边很多地方,今年一下子那股好奇心和探索欲消失了,再有,恐怕要去远一点的了。想想这些年去的地方,今天想聊聊一些感受。
老家在潮州,大学时候就听一位老师说,潮汕人是从北方迁徙过来的,还是唐宋时期迁移的,所以语言保留很多唐宋时期的古语。那么当时这些迁移南下的人都是些什么人,他们都是因为战乱原因迁移的吗?中国大地上有很多次人口迁移,这么跑来跑去,我们所谓的语言、习俗、文化,还剩下多少?它们真的还存在吗?
我们现在去一些古迹遗址旅游,心里总想在当地寻找一些能与古都、古城相符的“蛛丝马迹”,但现实往往令人失望。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这么多年一直在不断变化,不断有新的胜利者取代旧的。一方水土一方人,同样,长期在这里生活的人也影响这个地方。人变了,你所怀的古,就不再是想象中那样,现实其实早就丧失了它原有的精神气质。
比如“中原”这个名称,喜欢人文历史的人们读到这个词,会向往历史上它曾经代表的显赫,它是天下之中,它是文化核心。但是人们向四周拓展的欲望其实一直都在。
我去过安徽北边的一个小地方,叫寿县,这个地方有一个博物馆,在讲述寿县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提到古代的一个小国,州来。这个地方的开拓者其实最早是从西周统治的核心区域陕西那边迁移过来,他们沿着河道,从上游到下游,在这片水草丰茂的绿洲建设新的家园。
展览中有一件州来时期的青铜器,类似一个小高压锅,制作细节完善,用于日常,而非所为礼器供奉神明。你可以想象,那时的人们对食物烹饪的讲究,已经比简单的蒸煮、烧烤更为丰富。可以想见,这些迁移过来的人们过着更加精致的生活。
这是西周晚期的事,这种由西北往东南,由政治核心往边缘的迁移,此后在不同时期都发生过。对于逐渐僵化而失去活力的核心地带,边缘带来了活力,而人总是逐活水而居。就像音乐,端庄典雅却失去活力的正统宫廷雅乐,逐渐失去欢迎,边缘地带充满生活气息的音乐虽然一开始被视为淫乐,却逐步替代了陈旧的雅乐。
音乐也好,其它形式的文化也一样,总是那些能够与人心相通的,满足人的需求的,才会留下来。历史演化的过程其实人的需求不断被满足的过程。
所以“中原”在它还仍有威望的年代就已经不是唯一的高峰,四周在崛起,虽然山川阻隔,但可以想象“边缘”已经在快马加鞭搞发展,不用惊叹西边古蜀国的发达,东边古越国的繁荣,没有进入历史记载的这些古文明,创造了毫不逊色于中原的文明。
从日常饮食来说,一个锅煮不好所有食材,只有不断细分,才能有新的创造。如果现在还像远古时期,只用到一个锅煮所有的食物,不分种类,不分做法,烹饪的技法不会进步,人对食物的讲究也不会改变。
如果说对美食的挑剔促使厨艺的长进,那这种做饭的方法反映了人的麻木和不思进取。正因为对美食有热爱,才会挑剔,才会追求不同食材的不同风味,也才会有不同做法。
一个锅不可能满足这些需求,所以会有满足炒菜风味的炒锅,满足炖菜风味的炖锅,满足煎菜风味的煎锅,还有高压锅、蒸笼、烤箱等等满足各种烹饪需求。
而这些需求说到底是围绕人而来的,所以你看这个地方的生活饮食习惯,就可以知道这个地方的人是什么样的性格特质。
有一年国庆,菊花盛放的季节,想去开封看看,另一位朋友喜欢宋朝文化,也欣然同往。我相信很多前往开封洛阳旅游的人都和我们一样对唐宋盛世心存敬意,只可惜这也仅仅是存在心里的敬意而已。
千年之后,在原址上复建的园林还有多少残存的唐宋气息?就像同往的那位朋友,一路上讲述宋徽宗的故事,但这种沉浸在历史中的美好在这些现代以非常一般的水平复建的,满眼充斥着廉价气息的一砖一瓦前面,仿佛被泼了一瓢冷水。
这里有一个错位,宋徽宗的艮岳,以一国之力打造,他自己又是鹤立鸡群的艺术家,这种实力,这种审美,不是后世一个小小的开封能做到的。再加上现代的时间成本,不可能完成古代耗时好几年的工程。
但这种解释其实有点找开脱的嫌疑,时间成本固然在,但现代有交通的优势,有材料来源更广更丰富的优势,有人才更多的优势。即使难免有局限,仍然可以与宋代的园林一比高下,难道连叫板的勇气都没有吗?现实的情况是,开封确实做不到。
我们撇开种种现实的困难,就审美和管理而言,这两方面如果做得好,即使打造出不同于宋代的美,也是值得称赞的。但现实是,目之所及的审美可以说,泯然众人,不要说拿不出千年古都的底蕴,就是让人多少感受到“庭院深深”的幽静、“绿水人家”的清新、“芳草池塘”的绿意,也是好的,但你感受到的却是粗制滥造、不负责任、得过且过,不珍惜、不在意、不当回事,仿佛这不是自家的土地,这不是自家的遗产。
所以你不禁产生一个疑惑,在这里生活的人是宋代人的后代吗,他们对这方土地了解多少,有多少感情?很多人会说,经历过战乱,这里不知换了几批移民了。照这么说,我们还大老远跑来看什么?那已经是现代意义的城市,早已不是宋代的都城。
那么,看古迹,凭吊古人呢?这其实是看现代人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如果没有敬意,没有获得,古代就意味着过去,意味着死去,又有那么价值可言?而价值的获得早已经体现在每个人身上,言行举止、思想观念,外化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审美和管理是很重要的体现。
所以,你想知道这个地方是否还残留你想象中的美好,看这里的人就可以了。那次我们在一家饭馆吃饭,本想着辛苦跑了一天吃丰盛一点所以点了3盘菜,没想到一盘菜的量相当之大,最后点的菜只吃了一半。
在感慨此做法相当大方的同时,也难免唏嘘,现代人一般食量有限,这样大的一盘不是徒增浪费吗?对服务员反映这个问题,服务员一脸不以为然,还有点以此为骄傲。想来他们以大排场、量大为荣,想来中原地区家大业大,并不稀罕这点粮食。
以前听一位老家在河南的同学讲起,当地有老人死去,丧礼要办一周,天天摆席,路过的都可以来吃。这种观念和做法,当然也有点霸气的意思,难道“中原”的霸气现在就是这么体现的吗?就像这位服务员,明知我们是外地游客,也并不提前提醒菜量,与关心人的需求相比他们更在乎排场,更在意面子。
这次旅途中,我们住过一家小旅馆,印象深刻的是这家旅馆的水龙头的冷热水方向是与标识反着来的,就我旅行住过的地方没有一家是这种情况,所以思维定势的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找老板反映问题,老板一脸坦然的说到,这个方向不行就另一个方向嘛。说的我觉得自己如此迂腐不懂变通。
好像很多地方都有这种“灵活性”,特别在内地城市,你如果以常规的是怎样怎样,往往容易踩坑。所以到了这些地方,你最好察言观色,入乡随俗,了解当地的一些习惯做法之后,才能选取一种安全的做法。
这次旅行的最后,我和朋友聊起感受,说到很多地方给人感觉是粗糙,与一开始兴致勃勃想来探访“中原”厚土相比,现实的落差让我感到失望。朋友说,或许,在现代的进程中,有些地方因为种种原因被抛弃了,落后了。是谁抛弃了它们?我想,其实是它们自己抛弃了自己,它们抛弃了曾经那个强大的自己,抛弃了其实很高的起点,在这场赛跑中,还没跑,它们已经放弃了。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