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褪热,文旅拔头筹,春节消费大转向
作者|致远君
今年春节档,各个消费市场又重新兴隆起来。
所谓春节档,就是指春节的七天。在今年的春节档也就是2月10日到2月16日之间,旅游的消费大幅度增长,成为了今年春节档消费的“扛把子”。2019年的时候,春节的旅游收入是5319亿人民币,全国旅游总接待4.15亿人次。到了2024年,旅游收入6326.87亿元,总接待4.74亿人次。相当于全国将近三分之一的人都在旅游,同城游、国内游、跨境游,成为春节消费的热门选择。
电影票房数据看上去也不错,春节七天一共砍下80亿票房,《热辣滚烫》7天票房27亿,在春节档拔得头筹。截止至发稿前,该片票房已经达到32亿人民币。但有四部电影《红毯先生》《我们一起摇太阳》《黄貔:天降财神猫》《八戒之天蓬下界》撤档,说明这个票房分布还是有不小的问题。
与此同时,黄金、奢侈品消费在部分地区也出现了小高潮。2024年2月10日-16日,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销售金额22.14亿元,免税购物人数26.89万人次,人均消费8235元。
不太好的是房地产市场,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25个代表城市新房日均成交面积较上年春节假期下降约27%。所以明显看出,大家的消费倾向正在从房地产向文旅转移,市场热钱的流向可能也会发生转向。
从宏观的层面,数据呈现出这样的态势。而从微观层面看,每个人的都有着自己的切实经历,生动的展现出当前消费市场的微观心理。
娱子酱随机采访了一些消费者,他们身处各行各业,收入也各不相同,对于同样的市场,有着各自不同的感受。我们挑选了三位比较典型的代表,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
小王 普通职员
月收入1w-3w
小王是一个公司的普通职员,在大城市打拼。往年的春节都会回家、串亲戚,疫情之后没怎么回去过,今年是他疫情后第一次回家。春节在家的主要消费是给父母买礼物,给亲戚买礼物,给孩子压岁钱以及带着父母在外面吃吃喝喝。
他算了一笔账,我们来看一看。第一笔支出是回家机票,春节机票都在上涨,来回机票2000左右。第二笔支出是给父母的钱和礼物,每人1k外加礼品,大概3k左右。给亲戚拜年,每家需要花费300-400元。小王年龄不大,只有两个晚辈,压岁钱不算大头。大年初二,带着父母和家里的小孩子逛庙会,花费1千。大年初三带着父母去泡温泉,花费2千。大年初四,带着家人去电影院观看了《热辣滚烫》,全家人的电影票再加上在商场吃饭,花费1k。仅仅出行和娱乐的支出,就达到了6k左右。
“春节档消费真的是硬支出,你不掏钱都不行”。
(受访者提供)
疫情期间,很多人的工资都降了,但是小王的工资却逆势上涨,四年从1.3w涨到了3w。但与此相对的却是工作压力成倍的增加,因为公司选择了用裁员涨薪的方式来节省成本,所以砍掉了部门三分之二的员工。在过去的一年里,小王经历的是身体和心里的双重压力。虽然没有消费降级,但是心情和状态却变得特别差。所以春节对于他来讲,反而是一个难得的放松时刻。
对于去年周围人都在谈论的消费降级,他还是充满了担忧。他清楚地知道,这次没有被裁员的原因是因为他还年轻,身体撑得住,他担忧哪一天年龄大了也同样逃不过被裁员的命运,因此他拼命的在给30岁之后的自己积攒资本。
(受访者提供)
小王虽然人在一线城市打拼,但三线城市的家里其实还是有房产,再加上房价的大跌,小王更不打算在一线城市买房。2019年的时候,他的某位朋友在上海通过炒房子,赚了一笔钱。但后来并没有见好就收,国家政策下来之后,亏了一大笔,到今天还在负债。所以,他的钱攒下来并不会用来买房。
他给娱子酱打开小红书,他关注的号都是都是小成本经营如何投资的经济观察类号,上面经常会统计别人实体店或者网店的日订单量,以此来反映该产业的状况。因为小王的工作和市场有关,所以他经常会关注一些市场数据,对一些数据进行收集整理。
“2-3年前的我可能会想以后开一个奶茶店。以春节前三日来说,当年在成都春熙路开一家奶茶店,一天的流量大约是是6000杯。但非核心地段的销售额会减半,如果是平日里可能会更少。今年就不太行了,如果盘不到核心地段生意会非常惨,一天也卖不出去200杯。”
以往春节这样的档期,他会选择疯狂购物。但是有一句谚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今年他选择把钱攒下来,除了硬支出之外,所有的非必要支出全部省下来做自己的“本钱”,可以说是对自己最好的打算了。
小Fynn是一线城市一家外企的销售主管,他所服务的外企在行业内处于顶尖的位置,所以发展状况相对稳定。即使在疫情的三年时间里,小Fynn也依然凭借他过往的人脉和资源,维持着稳定的订单业务量。所以他的收入并没有很大的波动,一直维持在3-10w之间,有时候还能突破10w。
因为一直在异地打拼,所以小Fynn也和许多人一样,一年中只有到春节才能和父母见上一面。小Fynn选择了带父母出去旅游,他的想法是父母年纪大了,自己又不能长时间陪在身边,趁着父母身体还能远行,就带着父母多出去转转。而对于小Fynn的父母来讲,国内游已经不再新鲜,所以选择了距离近一些的韩国。
在韩国旅行,主要消费大头就是机票和酒店。他并没有带父母去济州岛那样的大旅游度假村,主要原因是韩国也同样重视春节,所以济州岛的餐厅也都放假了。于是他就选择了只带父母在首尔CityWalk,逛一逛景福宫,走一走城市里的大街小巷,感受一下身在异国他乡、但又似曾相识的年味儿。
除了基本的食住行之外,他还在当地的免税店购买了一些商品。“韩元最近的汇率真的低到可怕,已经从0.42跌到了0.14”,再加上免税店的福利,就可以比国内便宜很多钱。
他在旅行中的消费,还有一大部分在商品购买上。像是小Fynn这样的群体,他的消费不会纠结在钱的多少,他会想把钱花在自己更需要的地方。
回顾近两年来的消费变化,小Fynn说他改变了不少。去年一年以来,大家都在谈论消费降级的问题。他自己虽然没有明显的消费降级,但是他周围的朋友都在降级。“我朋友他们是做美容美发的,实际上他们的店疫情期间其实也没有说生意不好,现在疫情结束了,生意反倒变得不好了。”以前,每当类似于路易斯威登这样的品牌推出限定款的时候,都要排好几周才能拿到商品,现在很快就能拿到货了,说明排队的人也没有以前多了。
大家把手头的钱攥的更紧了,一是大家可能真的是手头比较紧,二是认为短时间内再像以前那样快速赚钱可能会比较难实现。
他自己虽然没有明显的消费降级,但他的消费习惯也改变了许多。以前在疫情之前,他每周都会走进电影院看2-3部电影。但去年,他只进了两三次电影院。以前的春节档电影,他基本上都会看,但今年的春节档他一部也没看。“可能会去看看《第二十条》,因为周围的朋友都说还比较不错,其他的就算了。”一是没有观影习惯了,二是现在电影的质量也确实不太吸引人。
最近两年,他购买奢侈品也比之前少得多。“以前我可能很喜欢那些奢侈品,但是现在我不喜欢。”他现在更喜欢做开拓自己认知、丰富自己内涵的事情,看书和学佛是他人生现阶段最喜欢的事。“追求精神领域的一种’大自在’,比浪费时间在烂片或者光鲜一时的奢侈品要更值得。”
年后,他计划到柬埔寨进行一次心灵之旅,去接触那些古迹,从古迹中吸取信仰的力量。他之后会更愿意把钱花在文化领域,提升自己。
这个春节,赵一直都在陪家人,没有任何的娱乐和旅行支出。周围的人都在看电影或者阖家到处旅行,可是赵看了一眼春节档片单,一部都不想看,所以她的春节档都在家里陪家人和打游戏。
今年春节旅游市场的火爆是大家都看得到的,因为春节的消费是刚需。疫情三年,特别是最后一年和刚放开的时候,大家都选择不出门或者干脆不回家。对于很多人来讲,这才是疫情后第一个真正的春节。所以春节档的消费市场十分火爆,大家更期待着用线下的见面来拉近彼此之间的联系。
赵周围的很多人都在外地旅行,这种过节方式在疫情之前就已经流行起来,近几年来只是被疫情暂时压制下去了。一年来,大家都在谈论的“消费降级”在春节档似乎是烟消云散了。
同样的,赵的生活也没有受到消费降级的明显影响,但消费降级却实实在在的发生在她的周围。“可消费降级的核心原因是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较悲观,大家的消费意愿也在下降。2019年很多人被裁员,同时AI的大跨步发展也给生产方式带来的新的革命。当工作不再需要人来完成的时候,这种危机感就出现了,未来会有一些人被AI所替代。这种情况下,只有存款可以带来一定安全感。
虽然在生活层面没有实质影响,但近两三年来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却让她产生了消费观念的转变。她再也不热衷于泡在消费场所,因此春节档热热闹闹的票房都与她无关,就连最热门的《热辣滚烫》也丝毫勾不起她的兴趣,逛商场更不是她的兴趣所在,她更愿意把钱花在知识和自我技能提升上。
(一些经济类课程)
买书和听课是她近一年多来的消费主题,她认为所有的娱乐产品,都不如知识的增长来的实在。知识的增长可以拓展认知的边界,让人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去找到新的机会。疫情三年过去了,大家的自我认知逐渐从疫情前蓬勃发展带来的泡沫中解脱出来,认识到了真实的自己。所以渐渐的褪去了消费带来的浮华,正视自身,这是高认知人群的态度转变。
通过采访,我们发现人们的认知正在发生变化。更多的钱流向文旅的背后,有可能是新的环境下对于改变自己的渴望正在进一步增加,人们希望通过对文化和知识的接触和了解,尽可能的去拓展自己对周围的认知,更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和自我能力的提升了。相比于之前大部分钱都放在居住上,新态势下的人们更注重关注自身,消费也更趋于理性化。
热钱正在消退,理性与文化开始回归了。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