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妈妈旅游的第一天 我崩溃了”引共鸣:父母为啥总是口是心非?
带着父母去旅行是很多子女表达孝心的一种方式。一家人出去看看风景聊聊天其乐融融!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总是不如人意!最近看到一个网友发帖吐槽,说ta带妈妈出去旅游,第一天就要崩溃了!
↓从坐车去机场开始,帖主和妈妈之间就开始闹得不开心了。帖主让妈妈坐前面因为这样不容易晕车,但是妈妈说不要。但是当帖主真坐了前面,ta妈妈就有情绪了,一路拉着脸不说话。途中因为帖主手机不小心滑落到位置上,妈妈开始甩脸色发脾气。↓
接下来又是一连串的状况百出!比如要不要在机场吃早餐,因为妈妈去闲逛和上厕所差点耽误检票;
▽等到了目的地,妈妈嫌弃一晚三千的酒店贵、离机场又远,一直念叨着要换酒店等等。整个过程妈妈最常说的就是“不要不要” “我不去” “我不需要”,似乎和孩子一块出来玩是被迫的,这不情不愿的态度真的挺扫兴的!
很多网友说家里也有同款“扫兴”父母。怎么说呢,就是孩子被弄得心很累!
➤不知道其他网友的长辈是什么情况。以我和我妈出去玩的经验,她说不要,要不就是嫌弃东西贵,要不就是嘴上说说,两种情况各占一半。大多数时候她嘴上说不要不要,但被我嬉皮笑脸的哄一哄,最后也是该吃吃该买买。所以我觉得帖主做的不机智的地方就是,她没明白她妈妈的假客气。
而且我妈更让我无语的地方,就是她转头就会跟我亲戚说我花钱大手大脚的,自己是怕浪费才跟着一起吃一起玩。以前我听了是会难受的,但是现在我无所谓了,并且还会当面拆穿她:说的像是你被逼的吃喝一样!我看你不是喜欢的嘛!
➤我有时候就在想:父母这一辈人为什么总是口是心非呢?问他们要不要,他们就是不要。但是你要真不问了,或者真的就不给了,他们又会生气!做人这么拧巴不难受吗,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有那么难吗?
如果深入探究一下父母成长的环境背景,多少也会理解他们一点。
▽我们父母那一辈亲身经历过物资匮乏,家里是真的穷;他们也亲眼看见过父母如何辛苦挣钱养活一大家子。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人,潜意识里把享受生活视为一种“罪恶”。哪怕子女有出息了带他们过上好日子了,他们还是觉得自己不配。
父母对于子女提供的物质或者其他利益总是说“不需要”,骂孩子浪费钱,本质上是为了减轻享受生活带来的“负罪感”。
▽还有就是在那个号召在集体利益面前牺牲个人利益的时候,忽视自己的个人需要被认为是高尚的。在很多父母的认知里是没有“自我”的概念的,他们认为自己的价值和地位取决于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孩子对他们的尊重。当孩子长大了表现出不尊重或者忽视他们时,这些父母可能就会感觉自己没有价值了,不舒服了。但是矛盾点在于,他们需要孩子提供情绪价值来哄他们,但是又放不下长辈的身份和权威(也可以说是中国人特有的含蓄吧),所以就呈现出一种极其拧巴的状态。
我觉得作为小辈只能用父母能接受的方式沟通,比如酒店可以说用攒的积分换的;出去吃饭就说是打折卡要到期了等,这样给他们说服自己的台阶。毕竟父母还是要宠着的(这里说的是我自己哈,不能代表所有人)!人年龄大了就跟小孩一样,和他们相处除了要技巧,更重要的还是要有耐心。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