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荐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内旅游目的推荐 > 正文

国内旅游目的推荐

2024年春节,来澳旅游的朋友,不约而同地在探究同一问题的答案

admin2024年02月29日 08:20:05国内旅游目的推荐124

2024年春节期间,共接待了三个从国内来澳洲旅游的家庭,是自己在澳洲居住10年来,最多的一年。

春节,按传统习俗,是全家团圆的日子。

家庭成员不论身处天涯海角,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都要赶回家,和父母一起,吃团圆饭,喻示全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记得很多年前,有部贺岁喜剧片《人在囧途》,故事的情节就是围绕着春运回家。运用喜剧的元素,演绎出一个又一个让人捧腹大笑但夹杂着心酸的故事。历尽磨难,终于回到了温暖、充满着春节欢乐气氛的家里。

当年这部影片的热度,与今年的《麻辣滚烫》是同一级别。

春节安排期间出国旅游,一定是这件事的优先级远高于在家欢度传统节日。那么在家庭事务的优先排序中,只有一件事,就是孩子的事、孩子教育的事。

面对越来越卷的教育现状,父母们在思考更多的途径和方法来远离。听说澳洲的教育环境会友好一些,春节假期就带孩子们来看看,实地体验。

三个家庭,四个孩子处于不同的学习阶段。凑巧的是,一位小学生二位中学生一位大学生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安排,但所指向的问题是一样的。

第一个家庭:来自上海,爸爸与我家爸爸是大学同学。毕业后,继续在国内读完博士,现在大厂工作,技术骨干派。

家里有个可爱的小姑娘,12岁,上小学6年级。因小姑娘一直给爸爸讲,喜欢自然的教育,喜爱澳洲的考拉。

于是爸爸在上海找到一家留学中介,帮助联系到悉尼的一家私校,跟班体验式学习一周。

第二个家庭:来自北京,爸爸也是我家爸爸的大学同学。有一对双胞胎儿子,读高中一年级。

因为我们家也有一对双胞胎,共同的经历,更拉近我们两家的距离。

人就是这样,因为有了某些共同的特征,在心理上会增添一层亲近感。

高一,是出来走走看看的比较适合时间段与年龄段。

一是刚上高中,功课还不是很紧张,假期没有太多的学校布置的各科目的寒假作业,时间上允许;二是年龄上,开始自主地思考人生的一些严肃的问题,如未来的职业方向、喜欢的生活方式等。

双胞胎爸爸的旅游策略,不依靠外力,别说旅行社,连我们抛出的帮忙都谢绝了。全部的行程交给了两位中学生,由孩子们来安排。

悉尼市区的知名景点,像歌剧院、悉尼大学、Bondi海滩等,容易去。但蓝山,他们也决定坐火车去,白天在风景区徒步,等到天黑后,找个开阔的地方,拍星空。

蓝山离悉尼市区100多公里,对于初次来旅游的客人,自行安排还是有一些挑战的。

孩子成为旅游的主体,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去体验他们兴趣的的事物,感受当地的生活与文化。

超越了被动接受安排,到此一游、打卡式的旅游方式。

对高中生来说,既有小小的挑战,同时有新鲜感、目标感与自己做主的自豪感。

第三个家庭,来自西安,是一位妈妈,同时也是一位研究与践行国学教育的老师。

这位王老师,因我家孩子在国内上小学时,上过她的课外国学班而结缘。

王老师,深耕国学教育三十多年,对教育有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她将自己的思考用在自己的女儿教育中。从这一点上来看,她是笃定自己的判断的。

没有妈妈会拿自己孩子的未来做赌注。

王老师的女儿,与一般孩子的教育轨迹不同。在国内只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5年,其中小学2年、初中2年、高中1年,接着就送女儿到南澳的一所女子高中读2年,随后考进悉尼大学读历史专业。

现在是大学三年级,6月份毕业。王老师趁着春节的空档,飞到悉尼来看女儿,顺道来感受澳洲的风土人情。

一边是越来越卷学校教育,一边是AI的快速进化;一边要求孩子不停刷题,一边是AI会替代越来越多的工作,学校里学来的知识在快速贬值。

矛盾与冲突越来越激烈化,引发家长们更多的思考与在自已能力范围内的探求。他们带着孩子走出来都是在寻求更多的可能性。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说,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没有时间、经济条件不允许等,做不到带孩子们来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些限制条件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家庭提供给孩子的资源不同。

但我们可以做到让孩子成为主体,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在孩子们的能力范围内,去做选择。从小事做起,孩子会一步一步找到自己、成为自己、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爱思考、乐于行动的的样子。

每个家庭的状况不同,父母能力范围等各不相同。剔除这些不同的因素,从底层来看,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孩子期待从父母那里得到什么?

鼓励、肯定、理解、支持,不将焦虑、愤怒、恐惧、委屈转移给他们。

我们的价值就是给孩子赋能,不是给孩子制造创伤。当孩子受到挫折时,第一时间想到我们,内心满满的温暖与力量,是他们的托底。

后记:2月22日下午,在悉尼大学校园的咖啡厅,和王老师聊了一个下午。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分享给有缘看到这篇文章、正在备孕或者已经怀孕的妈妈。

那就是一定要重视胎教。

王老师说,她怀孕期间,长时间、大强度的给女儿说话、读故事、听音乐。结果是她的女儿一出生就能和她进行眼神的交流,小baby 用眼神告诉妈妈:我明白你说地什么。

女儿77天时,王老师说那一幕深深地刻在她的脑海中。女儿不愿意让她离开去包饺子,喊出了“妈妈”。

77天,就是两个月多一些。当听到这个数字时,我非常吃惊,不自主地怀疑是自己听错了,或者是王老师口误。

我向她验证,是否是77天?她说是,她准确地记着这一天。

王老师说,女儿从小到大,语言能力超出同龄的孩子很多,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

高二到阿德莱德女校读高中时,英语水平经学校测试,完全符合直接进班学习的要求,没有去读语言学校。

大家有受到鼓舞吗?胎教、胎教、胎教,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关于我自己:曾经的我,不是学霸,幸运地戴上了硕士帽;不是白骨精,误撞入国有银行,从事审计工作十余年。突然有一天,想换个方向,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2013年,带着两个孩子来到澳洲的悉尼,开始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欢迎聊生活、说工作、谈思考、论成长,微信号xuyan_xa 。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