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荐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内旅游目的推荐 > 正文

国内旅游目的推荐

匠心非遗——戏曲文化影响下的陕西文旅现状研究

admin2024年02月28日 11:22:39国内旅游目的推荐92

“一曲秦腔高亢激昂,大秦正声百年传承。”数千年来,秦腔慷慨激昂,苍劲悲壮,气 势磅礴,不仅唱出了秦人的魂,更唱出了大⻄北的千年⻛情神韵。关中平原积淀出特色 鲜明的近千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秦腔以其特有的地域⻛格和艺术魅力,卓立于中华⺠族文化之林,深为广大人⺠群众所喜爱。
为探寻戏曲文化影响下的陕⻄文旅现状,我们此行来到了具有代表性的易俗社。这里以百年易俗社为核心,形成一处秦腔文化展示区,包括易俗大剧院、易俗社剧场、易俗社 百年博物馆和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等,不仅展现了古老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 而且展现 了现代文化街区的时尚气派。

如今,秦腔艺术不仅在舞台上熠熠生辉,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秦腔和其背后的文化要素,也成为助力西安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易俗社文化街区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主要是秉承弘扬和传承秦腔文化的初衷,以收藏、保护、陈列、宣传为主要方式,展示了秦腔的萌芽诞生以及发展的整个过程。整个博物馆在易俗社文化街区1号楼2至4层,展览建筑总面积2910平方米。

作为秦腔博物馆,该馆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让馆内充满“秦声”:每个展位前都配有电子屏幕、耳机,对展位进行视听介绍;在介绍梆子发展史的展厅内,12 座袖珍戏楼内置电子屏,播放着 12 个地方的代表性戏曲;一边墙上的投影,不停演绎着《秦王破阵乐》。

秦腔兴起于明代,成熟于清代,兴盛于⺠国,系中国戏曲的“四大声腔”之一。在秦腔孕育的 过程之中,深受周代礼乐、秦汉百戏、唐代梨园乐舞和参军戏等艺术形式的影响,经过⻓期 交流,融合而成秦腔。目前,在陕⻄境内,因方言不同,形成东、中、⻄、南路秦腔:同州 梆子、⻄安乱弹、⻄府秦腔、汉调桄桄。2006 年 5 月 20 日,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朝的建立,开启了我国历史上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新时代;汉朝的强盛与开拓,使中华⺠族迎来了 第一个发展的高峰。在此期间,融合了诸多表演形式的“百戏”,呈现出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之态,成 为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奇观,对后世秦腔艺术乃至中国戏曲艺术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戏曲形象展示区内,生旦净末丑模型活灵活现,如同真实演员披挂上阵。

《三滴血》是易俗社的创始人范紫东的代表作,取材于清代纪昀的《阅微堂笔记》。

1919 年,易俗社首演《三滴血》。1958 年,经过加工整理后,曾两次上京汇报演出,巡 回全国各地进行演出,好几位中央领导都观看过此剧。
1960 年,将《三滴血》拍成电影,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从此以后,《三滴血》 连演不衰,不少剧种都曾移植演出过该剧。著名剧作家曹禺曾经称赞《三滴血》是“秦腔之《十五贯》,简直可以同莎士比亚的剧作媲美”。

移⻛易俗唱新曲 --近代秦腔改良
旧⺠主主义革命产生的巨大影响,使改良秦腔之⻛蓬勃兴起。⺠国元年 (1912 年)成立的新型秦腔剧社--陕⻄易俗社(后改名为⻄安易俗社),影响深远,并波及⻄北其他地区。随后,以陕甘宁边区为代表的各个革命根据地, 先后创作出了以反映革命斗争生活为内容的“新秦腔”,成为教育群众、鼓舞士气、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在陕⻄易俗社的影响下,建立新型剧社,改良传统戏曲,编演新戏,辅助社会教育,移⻛易俗,成为 陕⻄戏曲界的时尚,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这-时期创作演出了大量的提倡科学⺠主、针砭时弊和宣扬爱国精神的新剧目,从音乐表演和舞台美术等方面对秦腔进行了改革,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 上海百代公司和胜利公司先后为秦腔演员录制了唱片。 继⻄安地区先后出现众多的如“榛苓社”“三意社”“正俗社”等新型剧社之后,⻄北各地也开展了秦腔 改良活动,甘肃、⻘海、宁夏、新疆四省区,也涌现了“平乐学社”“觉⺠学社”等新型剧社。

采访游客关于秦腔了解情况以及对陕⻄旅游产业发展影响的看法。

游客表示:“旅游的同时还能⻓知识,了解秦腔文化,领略非遗传承,⻄安古都文化气息浓烈。”
“百年易俗社和全新的文化街区,是古韵与新声的碰撞。”

⻄安市易俗社文化街区建成与开放为秦腔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以百年易俗社核心,所形成的秦腔文化展示区,包括易俗大剧院、易俗社剧场、易俗百年博物馆和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等,不仅展现了古老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而且展现了现代文化街区的时尚气派。秦腔脸谱、传统戏楼, 唱腔飘入耳畔,精致的浮雕诉说百年往事。
这个以秦腔剧团易俗社为核心的秦腔文化展示区正式开放,集“馆、展、演、 旅游、体验互动”于一体,成为展现⻄安城市文化旅游的新窗口。易俗社文化街区 的建设整合盘活了周边的硬件资源,让秦腔文化有了更有力的传播载体,不仅保留了浓厚的秦腔艺术文化气息,更为城市增添了活力。

在陕⻄省艺术研究院副院⻓何桑看来,戏曲艺术与城市文化是融合共生的,戏曲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城市的文化气 质。“应当鼓励推出具有秦腔艺术特色的旅游演艺项目、沉浸式体验场景和主题旅游线路,鼓励合理利用秦腔艺术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这样才能培养熏陶更多年轻的戏曲工作者和受众,戏曲保护传承才能永葆活力。”何桑说。

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的非遗文化体验区提供服装和妆造让游客亲身体验秦腔的魅力与风采。

秦腔作为中国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在陕⻄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相对广泛稳定的群众基础,而正是因为秦腔具备这样独一无二的地位,使得它已经成为陕⻄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之一。

首先,秦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吸引大量游客前 来体验,游客可以通过相关博物馆的介绍、观看秦腔表演以及亲身体验演唱等形式来了解陕⻄的历史文化、戏曲文化以 及⺠俗⻛情,从而更深刻的感受社会生活和文化内涵。这种文化体验活动对于提升游客的旅游满意度有着积极推动的作用。
其次,秦腔作为陕⻄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在当地拥有着广泛的观众群体,而秦腔表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深受当地居⺠和外地游客的喜欢。游客在旅游过程中, 可以欣赏到正宗的秦腔表演,感受到陕⻄的文化气息和艺术氛围,有利于丰富游客的旅游经历以及旅游品质的提高。
同时,不可忽略的是,陕⻄的戏曲旅游资源也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在进行各式各样戏曲表演以及戏曲文化展览活动时,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前来观赏,从而带来了相关的 经济收益,推动了陕⻄当地的经济发展。另外,陕⻄旅游资源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的就业机会,相对促进了陕⻄的社会发展。

秦腔艺术是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闻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相融通,数百年来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滋养着人民群众的价值观,人们通过看戏知荣辱、辨善恶、斥奸邪、扬正气,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愿望和理想追求,艺术地表达了人民对于历更与现实的认知与评判。因而,区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依然是深深扎根于西北人民心中的、是他们最为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

如习近平主席说的“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