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荐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内旅游目的推荐 > 正文

国内旅游目的推荐

浮梁古县衙——2023年江西自驾游游记(24)

admin2024年02月25日 22:55:02国内旅游目的推荐137

       浮梁古县衙景区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浮梁镇,古县衙始建于唐朝元和十一年(816年),清朝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重建,是江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县衙建筑。

       历史上景德镇一直隶属于浮梁县管辖,而浮梁县瓷器优良、茶叶品质不错,府衙税赋多,给朝廷贡献大,历史上被多次钦点为五品县衙,浮梁知县官居五品,高于一般的七品县官,其县衙的建筑规制也相应较高,被誉为“中国第一县衙”。

       浮梁古县衙景区内有气势宏伟的古城门楼、保存完好的清代五品县衙和宋代佛塔——红塔等景观。

       浮梁古城门楼由城墙、主楼和角楼组成,城墙高耸,中间设筑券门洞,洞顶高5米,底宽3米余。墙顶四周砖砌围廊,中部为门楼。门楼面阔5间,进深3米,重檐歇山顶楼阁,总高15.6米,高大雄伟,颇为壮观。城洞顶上的“浮梁”两字,是明朝吏部尚书、大书法家董其昌所书。

       穿过城门,沿着平坦的街道步行数百米,道路右侧出现一座古塔,这就是著名的宋代红塔。

       宋代红塔,始建于宋代建隆二年(961年),是千年浮梁的标志。古塔原来由青砖砌筑而成,但砌筑用的灰浆是由石灰、糯米、红泥土和沙混合成的,天长日久,红泥土中的红色外溢,将青砖染成红色,使整个塔身逐渐变成红色。

       古塔高40.47米,由须弥座、七级六面塔身(塔内14层)和塔刹组成。塔身用大型青砖实砌,每层均用青砖叠砌出外挑平台,这是北宋初期佛塔的典型建筑造型。

       看过古塔,走过三座新建的“四柱三间四楼”牌坊,就来到古县衙前。

       古县衙是一个古建筑群,现保留着清道光年间重建时的格局,主体建筑均坐北朝南,分别布置在东、中、西三条轴线上,呈三列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整座建筑群错落有致,浑然一体。

       其中中轴线上有照壁、头门、仪门、衙院、大堂、二堂及三堂等建筑。

       绕过照壁,头门上悬挂着“浮梁县署”的牌匾,门前一左一右立着石狮子,头门外两侧的墙呈八字形,所以过去有句俗话“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穿过头门,中间是个大庭院,两侧是赋役房,也就是向百姓收取赋税钱粮的场所,分别为瓷税房、茶税房、矿税房、户税房、盐税房、碳税房,也就是税务局。

 正前方就是仪门,是知县举行恭候迎接上级官员的地方。

       穿过仪门,就来到县衙大院,院子两侧是六房(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工房、刑房),即人事局、民政局、外事局、武装部、建筑局、公安局。

       正前方就是大堂,是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和迎接圣旨的地方。

       大堂取名“亲民堂”,表示知县是百姓的父母官,与百姓相亲相爱之意。这县衙果然要气派得多,大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正面墙上悬挂着“明镜高照”牌匾、下面挂着“海水朝日图””,大堂正面放着知县的大案板,后面两侧树着肃静、回避的牌子,好不威严。

       亲民堂后面就是二堂,二堂取名为“琴治堂”,琴治就是文治,也就是以德治县。这里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接待外地官员、商议政事的地方,二堂正中墙上悬挂着“正大光明”的牌匾和“日出松柏图”。

       三堂是知县办公及日常生活之所,有天井院落和东、西厢房。正厅虽然不大,但墙上挂着的“勤慎清”牌匾,警戒为官者要清正廉洁,谨慎处事,勤政为民。

       穿过三堂后面庭院的小园拱门,外面是县衙的后花园——逸园,逸园面积不大,林木葱笼,绿树成荫,曲径亭台,鸟语花香。

        在逸园的东北角,有一个香山别墅,这是清康熙初年,为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而建的。唐贞元十三年,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于襄州别驾中病逝后,白居易的母亲只好返回洛阳,而一家人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在浮梁县担任主薄的长兄白幼文供给,此时白居易常常往返于浮梁与洛阳。白居易在《伤远行赋》中写到:“吾兄吏于浮梁,分微禄以归养,命余负米而还乡”。主薄官居九品,年薪三十石,白幼文要从这三十石“微禄”中拿出一部分,让弟弟带回洛阳供养母亲和家人。这对白居易来说是多么感慨万分和刻骨铭心。

       晚年的白居易嫡居九江司马,在浔阳江头遇见了琵琶女,谈起浮梁,往事历历在目,身世家国,浮梁长安,一齐涌上心头,因而在《琵琶行》中唱出了“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千古名句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不尽哀伤。

       香山别墅里面是个庭院,正面是醉白堂,据说里面陈设着白居易的生平简介、《琵琶行》、《长恨歌》、《新乐府》等。

       县衙东侧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排列着浮梁察院、酂侯祠、常平仓、县丞署和香山别墅。

       “察院”始设于唐代,它是封建时代依法监察地方官员,惩治、预防犯罪的独立机构。浮梁察院是一个三进院落,有大堂、二堂和三堂,只是规模比县衙门要小些。

      浮梁察院的大堂叫育正堂,古人曰:育人先育德,正人先正心。“育正堂”之名应源于此。育正堂内正面牌匾上写着“严肃纲常”;察院二堂正面的匾额上写着“万法依条”;三堂正面的匾额写着“心期坦荡”,尊尊教导,十分得体。

       在察院的后面还有酂侯祠、三班所、架阁库、常平仓、县丞署等建筑。

       在古县衙的西侧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监狱、主簿厅、典史厅和督捕厅等建筑。

       浮梁古县衙的监狱叫“狱轩”,“轩”字在古代一般指有一定地位的人乘坐的车子,不知道怎么用在这里,而监狱的监室低矮狭小、戒备森严,还有狱神庙,好像跟“轩”沾不上边。

       监狱的后边还有主簿厅、典史厅和督捕厅等。

      不知为什么,在一个庭院里,树着一尊林则徐的塑像,我查了一下,好像林则徐跟浮梁古县衙并无交集。

————本节完————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