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木兰陂,始建于1064年,是最具代表性拒咸蓄淡灌溉工程,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古代灌溉工程之一,被誉为福建“都江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门票价格:免费
游玩时间:1-2小时
开放时间:全年全天开放
适宜游玩:一年四季。下午最佳,可看夕阳
地理位置: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木兰村
交通指南:可自驾前往。在市区也可乘坐2、7、21、28、218等路公交。莆田火车站可坐551路,涵江火车站可坐252路,到公交南站下,然后步行800米。
莆田市区主要旅游景点示意图
木兰陂水力风景区导览图,
作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木兰陂,1988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兰陂建于宋代,是著名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仍保存完整并发挥其水利效用。今日之木兰陂,已成为莆田市民和外地游客休闲游览热门景点,每日游人如织。木兰陂为东南西北走向,采用筏型基础,用巨石砌筑拦河坝闸,由陂首枢纽工程、渠系工程和堤防工程三部分组成。

1、陂首枢纽工程
陂首枢纽工程由由溢流堰、进水闸、冲沙闸、导流堤等组成,拦河坝全长219.13米。
木兰陂靠北岸为滚水重力坝,长123.43米;南岸段为溢流堰闸,长95.7米。
木兰陂溢流坝设有堰闸28孔,冲砂闸1孔。
2、渠系工程
渠系由南北洋平原上的大小沟渠组成,将木兰溪水七分引入南洋平原,三分引入北洋平原。
导引木兰溪水进入南洋渠系灌溉的回澜桥
南洋渠系由南进水闸回澜桥引水而出,灌溉南洋平原。北洋渠系由北岸北进水闸万金陡门引出,并与延寿溪相通,灌溉北洋平原。
3、堤防工程
堤防工程为木兰陂延伸工程,以木兰溪为界分南、北堤,全长87.48千米,具有防洪、挡潮、排涝等功能,是保护莆田南北洋平原重要防洪屏障。
木兰陂北堤。南北洋海堤始建于唐朝,以木兰溪为界分南、北堤,全长87.48千米。
木兰陂溢流坝和南堤。堤防具有防洪、挡潮、排涝等功能,是保护莆田南北洋平原重要防洪屏障。
木兰陂,始建于1064年,经三次营筑,于1083年竣工,可谓历尽艰难坎坷。
第一次筑陂,被洪水冲垮。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福建长乐钱四娘筹钱十万缗,到莆田发起筑陂壮举。后因溪洪暴涨,将陂冲毁。
第二次筑陂,被潮水冲垮。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林从世将陂址定于下游建陂,接近完工时因下游涌潮冲力而被潮水冲垮。
第三次筑陂,大功告成。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侯官县李宏应诏募来莆,由僧人冯智日协助,吸取前两次筑陂教训,历时8年筑陂成功。
木兰陂建成后,常因年久失修和洪水冲毁屡遭损坏,故历代反复进行修缮加固,2010年被开辟为景观公园。
1064年因目睹莆田民众备受水患之苦,年仅16岁钱四娘携带家资十万缗决心来莆筑陂兴修水利。三年后建坝工程接近尾声,却因溪洪袭击,让刚建成大坝崩塌,钱四娘悲痛欲绝,投水自尽。
清代康熙重修木兰陂碑
清代乾隆重修木兰陂碑
1958年,木兰陂附近兴建架空倒虹吸管工程,引东圳水库之水到沿海地区,使木兰陂大大提高灌溉、排洪能力,灌溉面积从原来15万亩,增加到25万亩。
元廷祐年间(1314~1320年),在木兰陂不远处建庙专门祭祀李宏,现成为木兰陂纪念馆,陈列陂史和有关文物,保存各代名人撰写的历次修陂碑石。
宋元丰八年(1085年),在木兰陂附近回澜桥西侧,建造协应庙,奉祀钱四娘、林从世、李宏和冯智日。现为钱妃宫。
1、防漏底
木兰陂由于建在淤泥上,先在溪底铺砂砾蛋石,中间夹二层松木条,用细沙铺面,再用几万块2吨以上花岗岩巨石胶砌而成,平整密合使溪底可防漏。
木兰陂遇洪则溢,水枯则闸。
2、防淤积
针对陂址位于溪宽流缓地段易淤沙,木兰陂在陂南端设置一加宽1米冲沙闸,闸底加深半米以利溪底泥沙冲入海,确保南洋进水口畅通。

木兰陂设置一个加深加宽冲沙闸,以利溪底泥沙冲入海,故下游河道充满泥沙。
3、防改道
木兰陂在上游两端沿溪各建一条高于溪岸导流石堤,避免暴洪漫流冲出溪外,导致溪流改道。

在木兰陂陂身两端,向上游沿溪各建一条长154米和292米,高于溪岸导流南北石堤,防止木兰溪改道。
4、防海潮
木兰陂陂身外面海处,建阶梯式护坦,分五级石阶,每阶高约半米,可减轻海潮对陂身冲击,挡住海水入侵,使溪海分流。

木兰陂陂身为阶梯式五级石阶,总长12米,宽140米,每阶高约半米,可防海潮涌入木兰溪上游。
5、防枯水
木兰陂现有29个闸门,遇天旱枯水期,放下若干块闸板,水位就高。

木兰陂29个闸门,遇天旱枯水则放下若闸板,水位会再升高,可增加灌溉面积。
6、防洪灾
洪水时木兰陂所有闸门开启,疏流泄洪。溪洪再上涨便溢过陂顶直接排水。

溪洪上涨时,木兰陂所有闸门开启,洪水过大则直接溢上陂顶排洪,陂身淹在水下。
7、防地震
木兰陂陂身整体性强,下重上轻,可减少陂身受地震损害。
木兰陂如同太阳东升西落一样,每天守护着木兰溪两岸万亩良田和人民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