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荐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内旅游目的推荐 > 正文

国内旅游目的推荐

创作谈 | 于晓威:旅行开始的地方

admin2024年02月23日 11:32:40国内旅游目的推荐111

《草原》2024年第2期

旅行开始的地方

——《裙子的那种蓝》创作谈

/ 于晓威

2012年6月间,一个轻松而美好的季节,我去承德某山区疗养。每天的日子过得非常有规律,我突然就想写一篇小说,感觉这样的时光里,不写点什么实在可惜。同时,在此之前,一篇小说的题目在我心里乱跳乱撞,它就叫《裙子的那种蓝》。

当时我还未进行迷恋式的丙烯绘画,不过我也知道,“蓝色”在美术或色彩学里,根据深浅度、明暗度和色度来说,存在上万种乃至无数种。为什么是“裙子的那种蓝”?我以为,有一种特定意象,只有呈现在我小说中女主人公的裙子上时,才有归属于自己独特的那种“蓝”。因此,形容某种蓝色跟别的无数蓝色不一样,我只能说,裙子的那种蓝。

它是一个“我执”。

每天每天,按时起早,按时吃饭,按时散步,按时睡觉,按时写作。我在独属于自己的房间里,在临窗的一方桌子前,展开自己用白草纸装订的厚本子,写了起来——多年养成用钢笔手写的习惯,我一直未改。每天写不多,只写六七百字。阳光从窗外静静地透进来,万物不移,无比静谧。户外植物的叶子是那么粘稠。我想起海明威说过的话,每天将写作结束在下一个段落——你知道要写什么的地方。

午饭后必定去外面散步走走,有时候,也未必仅是午饭后,在某个上午、或下午,在某处写作停顿的节点时,我也去外面走走。一同疗养的同伴们见到我,一般都不过多聊天,他们彼此可能都知道我思考的神情是正在写作。或许,我想,他们在做的,也是跟我同样的事。

我完全进入一个澄明的时空里。我将每天有节奏地新增的六七百字,以及散步、思考,观察植物,当成中药铺里的气味,缓慢地喂养我。

至今我还无比怀念那段时光。今天,在我努力写出这篇创作谈时,除了这篇小说文稿,我已找不到任何当初疗养时的片纸记录和任何痕迹,仿佛我未曾去过,仿佛那是另一个人的经历,但是它移位于我。有一些记忆,同行的小说家谢友鄞曾到我房间里聊天,诗人宋晓杰曾好奇地说,你把这篇小说写完后,一定要给我看看。她以为我会在疗养期间就把它写完。

事实是,疗养如果能有一个月,我就会如期写完。但是疗养只半个月,于是,我的这篇小说的写作猝然终止。

回家后,我以为我会抽空把它写完。但生活的本质是,它就是一段心情。叔本华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灵感又称为理性的直观或绝对思维,而它的真实姓名则是瞎吹牛和江湖法术”。回到我的生活里,我的灵感竟然没了,那么它连一段瞎吹牛和江湖法术都不是。彼特拉克说,“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就该满足了”,我的旅程结束了,但我没有走到。

难以设想,这篇小说我撂了十二年,几乎完全遗忘,再未动笔,更懒得捡起。它仿佛是一张旧机票,只能展示过往的打卡。

如果不是《草原》杂志的赵筱彬女士,近几年,几乎每年都催促我,提醒我,给《草原》杂志写一点东西,这部中篇小说就可能完全消失在时空的悬崖下。完全是被逼无奈,我想起了这篇小说,然后集中精力,将剩下的三分一残稿,顺利写完。

我跟赵筱彬女士说,一个优秀的编辑,是作家的助产人。

现在该试图厘清我要写什么,为什么写这篇小说了。然而我竟无语。关于知识分子和情感,关于信仰(或低端点说,有趣的故事),关于生活形态,我统统无话可说了。这空白的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它是否顺延了我构思的初衷,我已失语。

我觉得,悲观主义者在说,“只有生活的洪流在滚滚向前”。

作者手稿

/ 作者简介 /

于晓威,1970年生。作家,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小说创作委员会主任。曾任《鸭绿江》杂志主编。作品见于《收获》《十月》《上海文学》《中国作家》《钟山》《作家》等刊。著有小说集《L形转弯》《勾引家日记》《午夜落》《羽叶茑萝》《陶琼小姐的1944年夏》,长篇小说《我在你身边》等。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十月文学奖、《民族文学》年度奖、《鸭绿江》年度奖、辽宁文学奖、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奖等奖项。

END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