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操五 西藏旅游
说点实际的。
孩子刚出生时犹如白纸一般,极其无辜。父母直接给敲定了“初步感受”。
之后他的成长方式按着“基因图谱”携着这个“初步感受”披荆斩棘。平心而论,静静观察,成长真的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那个时候,环境起了大作用了。
这个过程,成长的过程其实是取舍的过程,它呢,实际上细节并不重要,关键看成长的大路,是怎么走的。
但是细节一旦汇成大河,凝聚起来那就是翻江倒海。
是现实生活中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大人们成长过程中所走的“大路”变成这些细节,家长们是应该时刻看清自己孩子的“大路”的。
现实中呢,家长往往又懒又蠢,有时脾气还特别大,所以就抓不住重点。
对不起啊,我实在忍不住。
我们说的那个“情结”,家庭成员中的情绪往往是播种“情结”的。何种情结何种幼年经历这是另外一个课题了,但是脾气情绪不稳定的家长往往会有一个成年后情绪不稳定的孩子,这个铁定的现实了。
情绪的问题,好与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情绪一定跟思维的流淌性对立。
情绪大多影响智力上限。
所有的教育的书,所有的教育理论大多都有两个毛病。
一种是不知所云,就是全是大而空的话,谈不上表达的对不对,因为谈的都是细节,但细节给人的感觉居然是大而空。为什么?因为整体抓不住。
你说我说的也是大而空,抓不住整体。但是本质上我没有说教育,我其实基本上没怎么说对孩子应该具体怎样的问题。
另一种呢,是非常激进。
这个涉及到怎么就算教育好的问题。因为很多手段一看就非常好,但是为什么家长什么都不做呢?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就是大概觉得我的孩子也必要那么好。
什么算好呢?如果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在教育大脑,那么给我的感觉各种方式就像是各种细线围绕而成的那个大脑形状,蹴鞠,那个感受。
它是一个关联系统。这个关联系统最好的哲学家都拆不开谁好谁坏,因为基本上都存在取舍的问题。所以我说要看清“大路”。
我在说什么,我在说什么是“大路”,什么是“细节”,什么样的“细节”将来会泛滥成灾,我在说这个教育行为你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类似的。
比如我会说小学阶段课外兴趣班上一个就行了,这个课外班对你孩子没什么用啊;你说“我只是不想哄他,找个地方哄1个多小时”或者“总比在家看电视跟手机强吧?”
那其实你不太需要这个价值判断。你是比我层次更高的人物。
有个跟教育有关的比喻我觉得还挺有趣的。
说教育的目标好比去西藏旅游,你可以选择坐火车去,也可以选择骑自行车去,当然也可以选择坐飞机去。第一个明确的地方是你到底目的是什么,要的是什么。
第二个呢,没什么目的,看心情嘛。人生嘛,从生到死而已嘛。
在孩子身上看心情我觉得是不大妥当。
就如我之前说的,孩子的命运可能早已被敲定。
有些人,对孩子的成长问题可能没那么大的能量。我骂一句蠢,就能让他意识到吗?他意识到自己蠢有会有不蠢的行为吗?我其实也没蠢到认为这个是现实。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初步感受”里并且日积月累,我也一样。
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个其实是价值观问题。有空接着说。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