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荐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内旅游目的推荐 > 正文

国内旅游目的推荐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admin2024年02月20日 12:10:52国内旅游目的推荐112

  今年春节期间,许多地方的乡村民宿预订火爆,成为节假日消费的新亮点。日前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乡村旅游。因为美食,因为美景,还有情感的牵挂和文化的寄托。休闲是心灵的体验,旅游是对美的感受,这里的美包括视觉美丽、体验美妙、内涵美好。在乡村,可以慢享生活,亲近自然,领略文化。乡村旅游横跨一二三产业,既能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增收,又能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一些过去略显冷清的农村,因文旅兴旺而焕发活力。可见,文旅融合是振兴乡村的重要手段,也是扩大内需的着力点。

  新元素为乡村发展打开新视野。文旅融合新模式、新场景不断出现,逐步成为新的生活和消费模式。“村BA”、村超、村晚等的成功给当地带来了人气,让人们对乡村的价值和功能有了新认识。旅游使文化更有活力,文化使旅游更有灵气,文旅使乡村更有魅力,为农村塑魂、为农业助力、为农民谋利。文旅融合,不仅让农村由封闭走向开放,也让更多游客融入当地,加深了对现代乡村的理解。

  乡村旅游是投资的热土,各方参与的热情很高。但也要看到,有的商业气息浓厚,文化内涵不足;有的产品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不高;有的照搬城市模式,未能体现特色。与之相对的一个正面案例是,云南省双江县景亢村的乡村茶室里有两棵树,如果按照旧思维,树挡了建房就会被砍掉,当地却都保留了下来,树成了吸引游客的独特一景。可见,乡村旅游要做好,仅有热情还不够,方式方法颇为重要。

      利用文化为载体深挖乡村文化与乡村民俗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挖掘旅游体验项目,提炼出各个乡村独有的文化特色,有力地推进了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依靠传统文化特色对旅游产业进行开发,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如云南傣族泼水节,新疆哈密瓜等极具特色的旅游活动和美食都是吸引游客的方式;贵州黔东南大歹苗寨景区依托苗绣、苗俗庆典、木构工艺等苗族特色资源;安顺石头寨村依托布依族“蜡染”传统技艺;山西吕梁信义镇发展共享小院、共享菜园、共享农趣等庭院康养经济……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不仅让闭塞的农村走上致富路,也让更多游客融入当地风俗,了解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时,各个区域或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有助于打造属于各地方不同的旅游特色,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帮助旅游产业实现转型。

  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乡村旅游也在持续升级:第一阶段是看田园生活和吃饭的“农家乐”;第二阶段是游玩和放松的“乡村休闲”;第三阶段是民宿和体验“乡村度假”;第四阶段是居住和生活的“乡村旅居”。它将吸引更多年轻人、艺术家做客乡村,让乡村更富有活力。能让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回忆起儿时记忆,记得住乡愁。

  成功的旅游乡村都有其相似之处。翻开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中国入选数量最多,共同点是都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活化,成功的具体元素则各有不同。安徽西递村以徽派传统古建筑闻名,江西篁岭村主打独特“晒秋”景观,广西大寨村拥有农耕梯田和红瑶文化。这启示我们,乡村旅游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态度。要利用好传承好地方优秀文化,让人看山望水忆乡愁,有形式多样的玩头、有再来一次的念头。

     要强化融合发展理念,农民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足。要做特“文化旅游+户外运动”,做深“文化旅游+康养”,做好“文化旅游+互联网”,按照全地域覆盖、全要素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推动文旅景观全域提升、服务供给全域配套、相关产业全域联动、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全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升级版。

自2003年起实施的“千万工程”,从整治农村环境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眼下,各地正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相信,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未来的乡村将让城市更向往。

来源:文化产业动态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