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过年”成为春节新潮流

在这个春节,无论是各大热门旅行地,还是同城短途游,身处其境,都能被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春节氛围所感染。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领略祖国大好河山、感受自然人文之美,已经成为人们欢度春节的重要方式。新潮的玩法、活化的民俗,“跨季游”“出境游”火起来……春节文旅市场活力显。
随着近年来中国人的过年方式越来越多元,春节的主场不仅在家中,充满年味的旅行目的地也被人们纳入选择范围。除了回家过年走亲访友,不少消费者利用假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大年初一,多地文旅市场也迎来了春节旅游“开门红”。
刚刚凭借春晚登上热搜的西安,旅游人气随之暴涨;春节假日首日,上海共接待游客172.99万人次,同比增长4.58%;大年初一,杭州各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游客150.2万人次,与去年同比上升206.84%,话题“灵隐寺人从众”登上社交平台热搜……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也是节日经济火热的时间段。春节期间的文旅市场,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呈现出了旺盛的消费热情。这种消费热情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对旅游“新年俗”的需求,更显示了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待。
游客纷纷与造型独特的上海武康大楼合影。
春节里,主打“阅读建筑”时尚的城市漫步在上海不断升温。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卫红说,公司每天推出的漫步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打卡,大家对沿途的建筑展示项目非常感兴趣。
市民在广州天河花市购买鲜花。
逛迎春花市是广州市民过春节的重要传统项目,AR互动、灯光秀、元宇宙花市等,让花市更添科技味与文化味。“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老传统彰显新特色,希望‘行花街’这个传统能代代传承下去。”广州市越秀区花市办专职副主任陈煜说。
在天津古文化街“桂发祥”店铺,麻花口味多样、包装新颖、注重营养均衡,顾客络绎不绝。“现在的麻花包装漂亮,口味丰富,想带些回去给家里人尝尝。”河北游客李女士说。
天津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文英说,近年来,不少“老字号”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在直播平台上火爆出圈,从产品、服务到营销模式都实现了“年轻态”。
在深圳,比亚迪“云巴”轨道交通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试乘,游客可以走进云巴1号线的控制中心,一探“无人驾驶”的奥秘;在西安大唐芙蓉园,一台结合声光电技术与仿唐乐舞创新编排的鼓乐演出《鼓》,让观众感慨古代的“交响乐”同样新潮……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表示,这些创新项目展示了年俗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特别是沉浸式体验、国潮文创、互动演艺等新形式不断涌现,为传统节日赋予了新的过节方式。
游客在长安十二时辰景区里拍照。
在西安市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皮影、剪纸、面塑等非遗项目齐亮相。“随着传统文化受欢迎、非遗项目进景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都能欣赏、体验安塞剪纸的魅力。”安塞剪纸艺人胡晓翔边说边指导游客剪出生肖龙。
游客在天津古文化街上选购杨柳青年画。
浙江省非遗馆馆长郭艺说,让民俗、非遗“活”起来,可以让人们在过年习俗中感受乡情亲情,唤醒集体的文化记忆。
在天津古文化街,杨柳青画店入店游客人数明显增加,销售额显著提升。杨柳青画社社长刘岳介绍,近年来,画社开发出的一批文创产品“出了圈”,传统的“胖娃娃”等经典元素拥有了新的“生命”。
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用25米长的龙主题装置和300个新春花灯组成的“齐乐龙龙”艺术装置,吸引了不少游客身着传统服饰前来打卡。非遗广绣、粤剧头饰制作,以及西关民俗文化嘉年华等活动,带给市民游客节日的欢笑。
春节前夕,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葭沚老街的南北主街全面贯通开放,在老街的一幢老屋里,浙江省省级非遗台绣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霞制作的精美台绣服饰,在传统与时尚间诠释东方气韵,受到游客的格外关注。
“逛庙会、游园、赏灯、舞狮、烟花秀等‘寻年味’民俗活动是春节旅游的‘显性吸引物’。”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特别是那些彰显传统文化和时尚活力的项目,让游客在领略文化之美的同时,增强了文化自信。
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与好转,春节旅游进一步释放了人们的消费潜能。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重点文旅景点的游客数量已达1.23亿人次,较2023年同期增长了22.8%。根据商务部大数据显示,全国各地商圈客流量大幅度攀升,除夕全国示范步行街客流量、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26.9%和21.7%。根据美团数据显示,截至1月21日,年三十至大年初八的旅游消费(包含酒店、景区、餐饮等)的提前预定量是去年同期的7倍。此外,全国多地积极举办春节文化和旅游消费月活动,已经累计发放超六亿惠民消费补贴。
超长8+1的春节假期给了人们充足的旅行时间,这其中文化游更是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香饽饽”。“杭州灵隐寺一眼望去,看不到检票口”“大年初三、西湖断桥、人山人海”“景区‘小桥’成‘人桥’”“博物馆春节假期门票全都约满了”……
西安永宁门龙年花灯
社交平台上充满了人们对于各地文化景点的热烈讨论。同时多地不断挖掘当地文化特色,打造丰富的文旅大餐,西安举办第37届西安城墙灯会,以“灯火暖长安,龙启中国年”为主题,带领游客登上西安古城墙,体验赏花灯、逛年货等春节文化活动;怀化洪江古商城举行龙狮巡游活动,龙狮队伍与游客热情互动,游客纷纷摸龙头、扯龙须,祈求新年好运“龙龙”;广州西湖花市上,科技赋能春节文化,游客将手机摄像头对准花市主牌楼便可召唤出一条“飞龙”,体验“龙飞九霄”的场景。
春节各地文旅市场的爆火出圈,彰显了各地对自身文化禀赋的重视和发展。近年来,随着文旅产业在带动经济发展、丰富市民活动、增强文化认同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各地在发展文旅产业、打造当地特色的文化IP等方面下足了功夫。西安凭借大唐文化打造“大唐不夜城”,一举登上央视春晚;成都深入挖掘三星堆等考古遗址,将古蜀文化搬上了大运会的赛场;井冈山、韶山等地背靠红色圣地、伟人故里,不断探索红色旅游新路径。这些文化产业的成功并非一朝一夕,依靠的是深入挖掘,久久为功。
文创与花市的跨界融合吸引了市民游客。
文旅产业的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有为,更需要“智为”。除了深入挖掘自身文化资源,各地还应不断创新文化旅游活动,通过科技赋能、产业融合、文化创新等方式,为游客带来新的文化旅游体验。不仅如此,各地应当优化文化产业布局,避免同质化发展,为各地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文化体验。此外,紧扣春节等我国传统节日,打造节日庆典活动,做好节日活动宣传,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游玩也不失为一条好的路径。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各地发展文旅产业、庆祝文化节日释放的不仅仅是人们的消费潜能,更唤醒了人们朴素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
来源:文化产业动态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