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 , 石头与狗

《晓行漫记》开号已两月余,拉拉杂杂,唠唠叨叨,发了一堆鸡零狗碎的文字。现写现发的同时,也发表了一些之前的“存货”。目前存货越来越少,每周还需更新一次,真有些江郎财尽的感觉。
凡事回归初衷,问题将水落石出。开公号之初,对本号定义为“边行边记”,然而,两月以来,“未行”而“记”,故而,文字粗糙,乏善可叙。最近翻阅了俞敏洪老师的《俞你同行》,颇受教益,结合本号的定位,还是先“行”后“记”吧。随之,有了去民宿一“行”的安排。

民宿(Bed and Breakfast,简称B&B)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欧州。那时,许多旅行者需要在路途中找到住宿的地方,于是民宿开始在各地兴起,为旅行者提供床铺和早餐。
民宿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与传统酒店不同的住宿体验。在民宿中,旅行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民宿的主人通常会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亲切的服务,让旅行者感受到家的温馨和舒适。此外,许多民宿都位于风景优美的地方,如乡村、海边或山区,为旅行者提供了一种与大自然亲近的体验。

抱着对民宿体验之目的,开始在网络上搜寻节日的去处。冬末的北京,依然一片肃杀,春天还仅存于人们的希冀中。
对我们而言,选择民宿,限定条件较多。距离、交通、景观、设备、餐饮等样样都得考虑,同时,一条“硬杠〝是可以带着宠狗“果儿”。不是我们对宠物多宠,关键是牠“年事已高〞,生活不能自理。
选来选去,选到了以“石头”(蛋青石灰岩)著称的天津渔阳镇西井峪的一家诸多好评的民宿——琯自在,他基本满足我们的全部条件。

带着行李,牵着“果儿”,看着导航,驱车前往。上高速,入省道,拐山路,剩下五六百米时,堵在了半山,原因是车多路窄,有的要走,有的要停,一番折腾,全程约摸两个小时,终于到达了“西井峪”。

入得民宿,别有洞天。新修的建筑,现代的装饰,精巧的中式小院,室内侘寂风格陈设,温馨自然。坐在床头,眺望山顶,心神宁静,确有疗愈“都市焦虑症”之作用。

最为兴奋的是“果儿”,尽管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但有庭有院,有山坡,有草丛,取掉牵绳,肆意撒欢,新鲜好玩,东闻西嗅,有种鸟儿出笼自由飞翔的劲头。看来“果儿”和我一样,也喜欢接纳地气,亲近自然哦!

西井峪村坐落在半山之上,多山少田,历史上以开采岩石为主要收入来源。此处的岩石质地细腻,纹理自然,岩性为蛋青色白云质石灰岩,系建筑及装饰之上品。本世纪初,为保护自然环境,政府禁止开采岩石。面临祖辈经营多年的传统产业,一如他们村史介绍中的英雄传统,周氏一门的乡亲们迎难而上,成立股份合作社,下杭州,上丽江,利用地理地貌资源,开发景点,改造民居,订立村约,组团服务。如今,已有几十家民宿开张经营(如下图),“五景十坊”相继开放,环境整洁干净,服务规范标准,顾客流连往返,车辆络绎不绝。一个古老且爆土扬尘的小山村变成了风光旖旎的度假小镇,也难怪著名作家冯骥才也亲笔为村庄题名,真是理想照进了现实。

井口峪,因石而生,因石而名,因石而变,因石而兴。采石己成过去,但少有的民居遗存尚能让人依稀看到曾经岩石对该村的价值。如今难得一见的老屋,石墙石院,石路石碑,记录着历史,也向南来北往的游客讲述着变迁的故事。
漫步在井口峪的青石街道上,看着欢愉的“果儿”,我们似乎都回到了梦中的桃花园里,放松和自在之中,掸掉了不少生活的尘埃。
(文/图 :原创)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